论“专业”——行业还需要专业吗?
羽工移山
2024年04月24日 10:35:40
只看楼主

啥叫专业?就是用专门的理论体系构建的底层逻辑思考问题。说人话,就是多年学习的理论加上实践经验,形成的、并不断在实践中修正的认知。遇到问题,条件反射一般,先从专业的角度思考、比较、做出选择。 拿结构来说,扎实的理论是基础,弄懂荷载的分布,最不利工况,合理的传力路径,构造做法,施工可行性,是基础,决定你接下来的思考方向。这些弄不通,后面积累的实践经验就容易片面、局限,听东是东,听西是西。假如听到的东西,方向是正确的,还好;假如听到的说法,有方向性的错误,完蛋。

啥叫专业?就是用专门的理论体系构建的底层逻辑思考问题。说人话,就是多年学习的理论加上实践经验,形成的、并不断在实践中修正的认知。遇到问题,条件反射一般,先从专业的角度思考、比较、做出选择。


拿结构来说,扎实的理论是基础,弄懂荷载的分布,最不利工况,合理的传力路径,构造做法,施工可行性,是基础,决定你接下来的思考方向。这些弄不通,后面积累的实践经验就容易片面、局限,听东是东,听西是西。假如听到的东西,方向是正确的,还好;假如听到的说法,有方向性的错误,完蛋。


实践和理论,是一个问题的两面。理论是本质,实践是表象,检验理论的落点。没有扎实的理论做基础,等于思想没有准则,容易被现象上的纷乱迷惑,抓不住重点。经验是不可靠的,或者说不能平移的,别人的经验,不经思考拿来用,是无根的花叶,没有根本的养分,迟早会枯萎。


再回到熟悉的结构来说,理论是力学基础,书本上的东西,规范,构造手册。沉下心来学习,时代在变,但是基本的道理一直不变。就是你得懂,才能判断别人说的对不对,才能借鉴学习别人的经验,自己也能在实践中提高。现在的软件越来越发达,越来越智能,好多本应该工程师自己判断的东西,软件也可以代替。好的方面是提高了效率,节约时间,坏的方面是过于依赖智能,工程师自己的本事在丢失。当你的年龄已经足以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的时候,其实你仔细一想,好像还没入门一样,会不由得打个冷颤吧?知道的东西只言片语,理论上一知半解,恍恍惚惚,按理说应该是个专家了吧,其实跟砖家差不多。遇到问题是泛泛地想,按照常人理解的那样,应该是这样吧,应该是那样吧?没有确切的理论支持,也不过是从事了这一行的“贾行家”罢了。


再有一点,行业流行的说法,“以前师傅怎么怎么手把手带徒弟,现在根本没有这样的事儿。”对啊,现在怎么可能?大家都快要被“卷死”了,没有人还能四平八稳地坐下来讲一个理论,掰扯一个原理了。求真的事儿,是自己的事儿,忙的时候,三天出图,你没有时间学习,别人也同样没有时间讲给你听,也没有义务;行业惨淡的时候,降薪裁员,留给工程师个人的时间,依然有限,你不学,别人也同样焦虑着自己的焦虑。


学习不过是,在工作养家糊口的同时,你有了这样那样的困惑,同时迫切有一种欲望,想把这种困惑解开,所以上下求索,找书看,埋头学,解惑以后心静神明,仅此而已。并不高深。


结构如此,生活如此,力学如此,哲学、神学也如此。先有了困惑,然后如饥似渴去探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终的追求都是内心的祥和宁静。


一个悬挑构件,上有均布恒载,均布活载,每延米1kN的检修荷载,辅以不利分布系数、分项系数,用特定的公式转化为弯矩、剪力、扭矩,传给梁,梁端锚入两侧柱,柱传力给基础。专业的眼可见的不利状态有,对梁的扭转,风吸工况,主梁加高后对整体结构的刚度影响,节点加强,等。


专业这个事情,说到底就是练武功,真正的高手,从你的一套花拳绣腿中,发现了若干破绽,而普罗大众的眼里,你这一套打得真好啊!再大一点,真正的高手,从不卖弄自己的武功,反倒是回归了天然。用通俗易懂的话,深入浅出剖析一个深奥的道理,就比如原口秀昭的建筑知识入门系列,看起来浅显易懂,没有学过力学理论的人也能看得懂,但是这种懂了以后的浅显,和不懂内在逻辑的说法,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对吧?


道理很简单。专业这个事情,和做人的道理一样,从古到今没变,以后也不会变。时代发展改变生活节奏和生产效率,但改变不了起码的逻辑。结构软件的智能化发展,是最明显的证明。同样能出图,形式上的结果看起来没有分别,但是深层次可控的部分,工程师作为驾驭设计工具的主人,参与的程度,有着质的区别。


不过兜兜转转说回来,在眼下这个时代,设计师正在沦为行业的工具,被摆在了电脑的旁边,会议的末尾,重要程度甚至排在了分析软件、设计小工具之下了。懂不懂的、专业不专业的,也就没那么重要了罢?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