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超高层的核心筒,几乎不可能是上从上到下一成不变的,核心筒基于以下原因在竖向会有变化:
当标准层处于低区时,电梯井道最多,处于中区时,低区的电梯井道及候梯厅就可以另作他用了,同样,到了高区时中区的电梯井道及候梯厅也可以腾出来了。随着标准层越来越小,核心筒平面也越来越小。
由于体形的变化,有些建筑物越往上越小,核心筒按分区逐区消减当然也是可行的。但是容易造成核心筒各向刚度不均衡,引起偏心。应该设法使它能够以中心为基点整体缩小,就像剥了一层“年轮”,面积减少了但依然是居中布置,各向刚度保持一致。
1)每个分区的穿梭电梯(从基层直通中区、高区的电梯转换层)
2)各分区的电梯
3)各功能区独立的服务梯(部分兼消防电梯)
4)观光厅或顶层餐厅的专用电梯
5)VIP电梯(根据需要设置)
1)停站数减少,设备费降低;
2)电梯服务层站减少,运行时间缩短,电梯数量减少;
3)将人员流量大的部门设在低层,提高经济效益;
4)分区停站,使得高速电梯有效使用;
5)低层区电梯机房上部或者高层区候梯厅下部的面积,可另作他用,提高实用率。
适用于层数不多,建筑面积不大的高层建筑,不分区但可分为逐层停或者单双层停两种方式。
对于超高层建筑来说,采用这种系统无疑是效率低下且投资巨大的,因此几乎没有超高层采用单区电梯系统的例子。
分区原则:
根据分区数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不同分区方式:
1.高低二区电梯系统
将建筑垂直方向分为高低二区,电梯分区服务,既安全、方便,又经济、快速。
例如广州富力盈隆大厦;广东国际贸易大厦。
2.高中低三区电梯系统
将建筑分为三区,高区电梯、中区电梯及低区电梯。不仅可用于规模较大的建筑,规模不大的建筑也可使用。
如日本第一劝业银行大厦。标准层约2700㎡,三区电梯,每区8台,低层区1-13层,中层区14-23层,高层区24-32层。
又如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主体高50层,每层约1300㎡,实际上也分成高中低三区。设有14台电梯,低层区6台,从地下室运行至22层;中层区6台,从22层到43层;高层区只设2台,44-50层。电梯速度逐区加快,由3.6m/s到6.0m/s。
3.低、中低、中高、高四区电梯系统
当层数达到40层或以上时,宜分成4区,低区电梯、中低区电梯、中高区电梯及高区电梯。
日本的世界贸易中心大厦。地上40层,总建筑面积153841㎡,标准层面积2470㎡,净有效面积1770㎡,方形核心筒里布置四组电梯,服务于四个分区,电梯分区及各项指标如下表。
4.低、中低、中中、中高、高五区电梯系统
当层数达到60层或更高时,采用五区电梯布局。为提高运载能力与效率,采用双层厢电梯或大容量单层厢电梯。
如美国汉考克大厦。60层全部采用双层厢电梯,奇数层由首层出发,偶数层由夹层出发,首层与夹层之间有扶梯连接。五个分区的层次:1-16层、15-26层、25-36层、35-48层及47-60层。每区由一组电梯服务,最高一组电梯,是由首层快速到47层,再开始逐层停靠。
建筑超过一定高度的时候,不断增加分区的数量,意味着低层区的电梯井道越来越多,核心筒不断增大,实用率也越来越低。
当低于一定数值的时候,继续采用多区的电梯系统,就显得不经济了。
这种情况下,宜将建筑在竖向再分为若干大区,大区之间以空中大堂连接,首层设有高速电梯直达空中大堂后,再以此为出发层到达目标层,从而加快了电梯运行速度,缩短电梯运行周期的同时,大大减少井道空间,提高实用率。这就是区中区电梯系统产生的原因及优势了。
广州珠江新城的西塔共103层
空中大堂在避难/设备层之间:
空中大堂在避难/设备层下面:
空中大堂在避难/设备层上面:
内容源于网络,旨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资料推荐:
https://ziliao.co188.com/p63224328.html
知识点:超高层核心筒电梯设计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建筑消防给水
返回版块28.14 万条内容 · 605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2)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学习了超高层核心筒电梯设计方法,多谢了。
回复 举报
厉害了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