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日益严峻。如何通过城市防灾规划有效应对各类灾害的耦合、叠加、次生与衍生效应,成为亟待解决的紧迫课题。2003年,美国著名防灾学者戴维·戈德沙尔克首次提出“Disaster Resilient City”(本文译为防灾韧性城市)的概念。相较于宽泛的一般的韧性城市研究,防灾韧性城市更聚焦于防灾减灾与应急响应,特指城市系统在应对特定类型扰动,即自然、人为灾害等急性冲击以及气候变化等带来的累积性冲击时所展现出的韧性机制,为城市防灾规划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新理念与方法论。国内虽然已掀起韧性城市的讨论热潮,但对防灾韧性城市概念的引用尚处起步阶段。基于此,本文旨在明晰防灾韧性城市的内涵、结构与特征,形成城市安全与防灾减灾领域韧性城市的研究边界,推动综合防灾规划理论的演进。
1
防灾韧性城市的本质内涵
防灾韧性城市的本质内涵聚焦于3个核心方面: 以人为本的服务供给、动态演进的自适应过程以及跨尺度多系统的关联协同 。
以人为本的服务供给是防灾韧性城市的关键目标。传统防灾规划往往侧重于物质环境的风险管理和设施恢复,而防灾韧性城市则强调最大程度地降低对人的影响,确保在灾害发生后能够迅速恢复基本生活服务供给,保障人们的基本福祉不受严重影响。
防灾韧性城市发展是一种不断动态演进的发展适应过程。鉴于灾害的高度不确定性和城市环境的复杂性,防灾韧性城市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高频扰动和不断试错来增强城市系统的自适应能力。人作为其中的能动因子,对于促进城市系统的学习与适应至关重要。
防灾韧性城市的构建需要关注跨尺度多系统的关联协同。城市系统由多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组成,传统单一系统的规划方法难以应对不确定性扰动下现代城市复杂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因此,需要厘清不同尺度上城市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规律与动态响应机理,实现多系统协同规划,提升整体韧性。
2
防灾韧性城市的分形结构
2.1 自相似性结构
防灾韧性城市的系统框架是由相互依赖的物质环境系统与社会网络系统动态交织形成的多尺度、强耦合的网络系统 ,由微观低维到宏观高维逐层嵌套。各层次的网络结构均显示出相似的组织模式与形态特征,如同分形结构。这种自相似性确保了城市系统在面临灾害时,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能表现出相似的应对能力和恢复力,从而能够在遭受冲击后快速适应、调整和复原。
2.2 系统网络构成
2.3 分形拓扑形制
防灾韧性城市的分形特性决定了物质与社会双网络结构在跨空间尺度的一致性,从宏观区域城市体系直至微观社区和建筑,这种自相似性的网络拓扑形制统一于“节点—边”的网络模式,“节点”是具有某种属性特征的物理单元或虚拟单元,“边”是节点之间的物理联系或社会联系。该模式以城市为中心,整合多层物理实体网络和多元社会关系网络构成了高阶复杂网络结构 (图3)。防灾韧性城市这一结构视角揭示了城市内在的非线性、自相似与层次性特征,有助于理解防灾韧性城市在灾害应对中的复杂交互与动态演化。
▲ 图3 | 防灾韧性城市的分形结构示意
3
防灾韧性城市的特征向量
3.1 韧性响应
▲ 图4 | 扰动作用于城市的防灾韧性能力曲线
资料来源:笔者结合BRUNEAU M,CHANG S E,EGUCHI R T,et al. A Framework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and Enhance the Seismic Resilience of Communities[J]. Earthquake Spectra,2003,19(4):733-752、MCDANIELS T,CHANG S,COLE D,et al. Fostering Resilience to Extreme Events Within Infrastructure Systems:Characterizing Decision Contexts for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8,18(2):310-318绘制。
3.2 结构状态
3.3 动态特征
稳定保持状态 :原有结构和功能可正常发挥,其核心特征是 鲁棒性 ,体现了抵抗外界扰动时保持特定功能和结构不变的能力,与其工程和设施的防灾能力水平紧密关联。
非稳定保持状态 ,城市系统在韧性阈值内虽经历平衡状态的变动,但仍能确保功能和结构的基本运作,其特征集中体现在 可恢复性 ,具体可细分为:
治理能力 :系统在严重扰动下丧失了涌现能力,但通过社会网络的动员和资源再分配,弥补了部分物理网络服务能力下降的问题,保证了资源的可获得性。
4
结语
本文主要结论:防灾韧性城市发展的本质内涵是以人为本的服务供给、动态演进的自适应过程、跨尺度多系统的关联协同;其分形结构统一于由“节点—边”联结的物质环境系统与社会网络系统交织的高阶复杂城市网络结构;基于“结构—功能”模型推导出具有独立自由度的四维特征向量,即鲁棒性、冗余性、多样性和治理能力。
本文撰稿: 赫磊 解子昂 李捷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15.4 万条内容 · 250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面向实施的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编制技术框架与实践 ——以武汉为例0 引 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此关键时期,城市更新成为推动城市发展模式转型、持续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空间布局、提升环境品质、激发经济社会活力的重要手段。当下,各地广泛探索成片连片的城市更新模式,通过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统筹资源、资金和各类更新项目,为功能产业集聚腾挪空间、为民生设施完善提供载体、为生态系统完善搭建体系,旨在有效实施城市建设管理和城市空间治理,实现高质量发展。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学习了,谢谢分享。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