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地下室设计 \ 地下室结构底板抗浮不足局部失稳破坏实例分析(1)

地下室结构底板抗浮不足局部失稳破坏实例分析(1)

发布于:2025-02-27 10:41:27 来自:建筑结构/地下室设计 [复制转发]

 

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地下室可满足人类日益提高的生活需要。在地下室的建设、使用过程中,因地下水作用、地下结构抗浮不足造成工程质量事故时有发生,部分案例也陆续被收录在各种文献资料中,以地下结构抗浮不足整体失稳破坏居多。近年来,国家及地方主管部门组织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对相关规范标准进行修订、制订新规范标准并相继发布实施,以保障地下室的工程建设质量。其中,对于地下水作用和影响的评价、预防及控制措施等,各规范标准均在不同章节作出了规定,不同规范侧重点略有不同,为工程技术人员更好地掌握地下水作用、控制地下水影响起到了显著效果。

2022年4月底,重庆某在建工程地下室结构底板被发现开裂、渗(涌)水严重,为查明原因、判断受损程度以及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对地下室结构底板进行了检测鉴定。

1 工程概况

重庆某在建工程C2栋厂房平面呈矩形,地下1层,地上3层,总建筑面积约8000m2,建筑功能为污水处理站及动力站。该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工程概况如下。

(1)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 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1组,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基本风压为0.40kN/m2,地面粗糙度类别为B类。

(2)根据地勘报告,本工程以天然中风化岩石作为地基持力层,采用浅基础+防水板设计方案,地基基础的设计等级为丙级。柱下为独立基础、地下室周边墙体下为筏形基础,地基持力层为中风化砂质泥岩、粉砂岩或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700kPa;独立基础、筏形基础及地下室底板采用C30混凝土浇筑,地下室外墙采用C40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抗渗等级均为P6。筏形基础配筋如图1所示。

图1 筏形基础配筋示意

2 现场调查

2.1 收集资料

现场调查收集到的资料主要包括地勘报告、设计文件、施工技术资料(含施工图片)、地下室结构底板开裂及渗(涌)水事件发生情况描述等。

2.2 查阅地勘报告

查阅地勘报告,将部分内容汇总归纳如下。

(1)地形地貌。项目所处场地原始地貌属于丘陵斜坡地貌(拟建8栋建筑),后经人工改造成开阔的场地,整体地势较为平坦,整体坡度为0°~5°,高程为302.98~307.79m,场地最大高程约4.8m,植被以杂草与农作物为主。场地北西侧存在人工填土斜 坡,斜坡坡度约25°~30°,高度约4~7m,目前无变形迹象,斜坡现状稳定性较好。其中,C2栋厂房所处位置场地更平坦,现状高程为304.74~305.88m。

(2)地层岩性。项目场地地表大多为填土掩盖。经地表地质调查和钻孔揭露,场地分布的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粉质粘土及侏罗系中统溪沙庙组地层(砂质泥岩、粉砂岩或砂岩)。场地范围基岩面受岩性、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等因素控制,基岩面倾角总体起伏平缓,一般为3°~12°,基岩埋深一般约0.5~5.0m。场地基岩强风化带厚度一般为0.5~1.5m,局部地段基岩由于地表水影响,强风化带厚度较大,厚度达2.0m。基岩强风化带岩体破碎,风化裂隙发育。根据实地地质调绘以及钻探揭露、收集资料,岩体整体呈中厚层结构,砂、泥岩分界面偶有粘土充填,结合较差,属软弱结构面。局部夹厚层砂岩,基岩内裂隙较发育~不发育,岩体较完整。

其中,C2栋厂房基岩埋深一般约0.4~0.6m,厂房左上角、右下角位置基岩埋深相对较大,分别为4.9m、4.5m,厂房内邻近范围基岩埋深逐步减小。

C2栋厂房场地及邻近范围基岩出露点岩体内发育两组构造节理,性质如下。

节理1:产状为195°∠60°~80°,优势产状为60°,裂隙面平直,裂隙宽度1~3mm,延伸长度3~8m,无充填或粘性土充填,间距2~5m。偶见钙质充填,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

节理2:产状为285°∠65°~75°,裂隙面平直,裂隙宽度2~4mm,无充填,间距1~3m,延伸长度5~10m。偶见泥质充填,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

(3)水文地质条件。场地水类型分为地表水与地下水。场地西北侧发育1条地表径流,河流宽度为2~4m,水深1~2m,流速较缓,目前水位高度为295.43m,历史最高洪水位可达298.6m(C2栋地下室底板顶面标高298.200m),距拟建C2栋厂房最近距离约70.0m。

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土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场地较为平缓,储水条件差,不利于地下水赋存,且勘察期间少雨,经场地附近钻孔终孔水位量 测,24h后钻孔地下水位恢复缓慢,勘察期间场地地下水贫乏。 雨季施工时,局部低洼段可能会存在地下水,该地下水水量小、动态幅度大、水位埋深浅。风化裂隙水分布在浅表基岩强风化带中,为小区域潜水,水量小,受季节性影响大;构造裂隙水分布于基岩构造裂隙中,以层间裂隙水或脉状裂隙水形式储存,砂岩内裂隙水动态稍稳定,砂质泥岩相对隔水。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地势低洼的基岩中,局部裂隙贯通段较发 育,而地势较高区段基岩因其排泄条件较好,一般不含地下水。 地表径流主要受气象降雨及场地地下水补给,场地地下水最终于场地北西侧渗入河流。

按设计进行开挖后,场地内会形成3个高约6m的 基坑。西侧径流最高洪水位高程为298.600m,略高于剖面2–2地下室高程298.2m,河流渗流对场地拟建建筑物影响较小。降雨时大气降水通过填土渗流及地表汇水于基坑中,雨季施工时建议设置集水坑,以便于对积水进行抽排。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下水贫乏。勘察场区内人工填土层为中等透水层,砂岩为弱透水层,砂质泥岩为微透水层。根据场地岩性特征、邻近场地以及结合重庆地区经验判断:场地内地下水对建筑材料、混凝土体为微腐蚀性。

(4)不良地质作用。拟建场地岩土体稳定,未发现断层、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也未发现岩溶、地裂缝、地面沉降、有害气体等不良地质作用。

(5)结论及建议。本场地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适宜兴建拟建工程。

2.3 查阅设计文件

查阅设计文件,将部分内容汇总如下。

根据地勘报告,本工程以天然中风化岩石作为地基持力层,采用浅基础+防水板设计方案,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基础施工前应作好四周排水,无论基槽(坑)封底与否,基槽(坑)内均不得有积水(应及时排出),在有积水的情况下更不允许施工。

2.4 查阅施工技术资料

查阅施工技术资料,将部分内容汇总如下。

(1)原材料均为合格品,经见证送样复检,结果合格;各种试件含地基持力层中风化岩石经见证送样检测,检测结果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

(2)地基基础隐蔽验收资料、验槽资料、基础施工完成后的分项验收资料以及施工期间的实况表明,C2栋厂房场地地质情况、基岩情况、地下水情况与地勘报告相符;基坑、地基基础施工期间地下水贫乏,仅采取简单的抽、排水措施,将雨天场地内地表积水抽排至场地外。

(3)坑底为中风化岩石,地下水贫乏,与地勘报告相符;基础、地下室结构底板及外墙布筋如图2所示。另外,垫层以上铺设卷材防水,施工单位为保护防水卷材又增加了1层30~40mm细石混凝土保护层,然后再布筋;独立基础、筏形基础混凝土分两层浇筑,第1次浇筑至地下室结构底板底标高。第2次连同地下室结构底板一起浇筑至底板(基础)顶面标高。

图2 基础、地下室结构底板及外墙布筋实况

2.5 事件发生情况

2021年6~7月C2栋厂房基坑施工,为清除基坑内岩石采用爆破施工,坑底破碎岩石被清理运出场外,然后基坑封闭施工基础,至2022年初主体结构封顶,继续进行围护体系施工。 2022年3~4月,施工单位在地下室周边回填碎石土,填至–1.000m标高左右,期间重庆地区持续下了很多次雨;4月下旬施工单位拟进行地下室附属工程施工,地下室积水深达1.0m。

随后,施工单位着手抽排地下室积水,在此过程中,现场人员发现地下室墙体有渗水不断流出,同时还发现地下室结构底板有3处明显柱边涌水,待底板大面积出露检查时发现这3处涌水点位置地下室结构底板已开裂、破损,渗(涌)水不断。建设单位组织参建各方就上述地下室结构底板开裂、破损及渗(涌)水事件开会讨论,寻求解决方法,最终决定由建设单位委托第三方进行检测鉴定。

3 现场检测

3.1 地下室结构底板开裂、破损情况检查

对地下室结构底板进行全面检查,共发现4处明显开裂、破损、渗(涌)水位置,即4/C、5/C、6/C、2/B轴柱边;前3个位置地下室结构底板开裂、破损相对严重,沿柱边呈环状,第4个位置地下室结构底板开裂相对轻微,为柱边单侧裂缝、未破损。地下室结构底板开裂、破损、渗(涌)水特点如下。

(1)底板开裂、破损位置位于柱边,呈环状。

(2)底板开裂与破损几乎同时发生,形成1~4cm破损条带、粗糙,手掏有石子、砂、泥化物等,破坏斜面与水平面夹角呈45°,属典型冲切破坏。从柱边地下室结构底板冲切破坏实况可以看出,地下室结构底板沿柱周边冲切破坏后被水浮力明显抬高2~3cm。

(3)底板开裂、破损位置渗(涌)水量有限,现场检查时破损位置渗(涌)水已趋于稳定。地下室结构底板表面有少量泥化物覆盖,跨中位置未发现明显开裂、渗水点。值得注意的是:检测时地下室底板尚未施工板面面层。

3.2 地下室结构底板相对高差检测

采用电子水准仪对地下室结构底板相对高差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底板跨中最高点与柱边最低点相对高差54.75mm,分布在4–5/C–D轴范围。检测结果表明,地下室结构底板跨中位置普遍高于柱边位置。

3.3 地下室结构底板钻芯检查与检测

在地下室结构底板上钻芯检查与检测,钻芯布置在柱边、独立基础边、筏形基础、底板跨中等位置,检查与检测结果如下。

(1)柱边。地下室结构底板层与基础下部有不同程度的水平面撕裂情况,与前期施工时水平分层浇筑面基本吻合,这种水平面撕裂情况以4/C、5/C、6/C 轴柱边位置较为严重。为验证钻芯检查结果,现场在5/C轴柱边凿开浅层混凝土进行检查,结果与钻芯检查结果一致。基础底面(含卷材保护层)、垫层与卷材交界处贴合良好,垫层与中风化岩石结合良好。

(2)独立基础边。一种情况是地下室结构底板与下部防水卷材保护层、防水卷材层均有分离现象。另一种情况则是地下室结构底板与下部防水卷材保护层未分层,两者与防水卷材层分离。

(3)筏形基础。前期施工时混凝土水平分层浇筑面未发现明显分层现象;基础底面(含卷材保护 层)、垫层与卷材交界处贴合良好,垫层与中风化岩石结合良好。

(4)底板跨中。钻芯检查结果与独立基础边检查结果相似,部分位置较前者分离更明显。

(5)绝大多数独立基础、筏形基础、底板厚度检测结果满足设计要求,个别厚度略小于设计值。混凝土芯样、岩石芯样送试验室切割、磨平、试压,检测结果混凝土芯样、中风化岩石芯样的抗压强度值满足设计要求。其中,底板实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符合C35。

3.4 地下室结构底板配筋情况检测

根据委托方提供的施工技术资料、施工实况图片以及现场复核检测结果,得出地下室结构底板的配筋情况满足设计要求。

3.5 地下室周边墙体最高水位线调查

现场检测时,地下室周边混凝土墙体大面积已干(墙脚少量位置潮湿),混凝土颜色基本恢复正常,无法准确找出浸润线位置。

根据现场人员介绍、委托方提供的影像资料以及墙面裂缝位置渗水痕迹,判断得出地下室周边墙体外参考最高水位线(图3)。从图3可以看出,以地下室结构底板顶面标高为起算面,则周边墙体外最大水头高度约2.0~3.0m;根据连通器原理,则地下室结构底板破坏前所遭受的水头压力2.0~3.0m,墙外不同位置的水头高度、连通路径(节理、裂隙走向及发育程度<含爆破松动>)决定不同位置地下室结构底板遭受的水头压力有所不同。当地下室结构底板破坏后,地下水大量涌出,则板底压力急剧减小,此时板底压力也与墙外水头高度、渗透路径长度、渗透系数等密切相关。

图3?地下室周边墙体外参考最高水位线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地下室周边墙体外最高水位线与原基坑坑底地质条件、周边地质条件或上层滞水赋存条件密切相关,工程建设形成的基坑即集水 坑,厂房地下室置于集水坑中。

摘自《建筑技术》2023年10月,徐志武,孔凡林,邬灿,冉兴,吴乐实

来源:建筑技术杂志社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地下室设计

返回版块

4.69 万条内容 · 393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地下室后浇带预封闭技术研究

  1 工程概况 高精密电子元器件产业化基地扩产项目(三期),共包含2个单体建筑,分别为5号通用生产车间和6号通用生产车间。项目总占地面积10810.40m 2 ,项目总建筑面积69464.53m 2 。建筑类型为一类工业建筑,结构类型为地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上钢结构。其中,5号通用生产车间建筑高度31.65m,地下2层、地上5层;6号通用生产车间建筑高度29.60m,地下3层,地上4层。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