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运行过程中的异常判断和调整系列(3)预处理效果不佳出现过量悬浮物 1.预处理效果不好,调节池出现过量沉淀物的表现。 在污水处理中,预处理效果不好导致调节池出现过量沉淀物,通常会出现水体明显浑浊、池底积泥增厚、水面有漂浮物积聚的表现形式。在水质指标上来看,通常会伴随悬浮物(SS)超标、化学需氧量(COD)异常、氨氮、总磷等指标波动等情况的出现。 当预处理效果不佳,大量的悬浮颗粒等杂质未被有效去除而进入调节池,会使水体变得明显浑浊,透明度大幅降低,肉眼可观察到水中有大量细小的悬浮物在飘动。
污水处理运行过程中的异常判断和调整系列(3)预处理效果不佳出现过量悬浮物
1.预处理效果不好,调节池出现过量沉淀物的表现。
在污水处理中,预处理效果不好导致调节池出现过量沉淀物,通常会出现水体明显浑浊、池底积泥增厚、水面有漂浮物积聚的表现形式。在水质指标上来看,通常会伴随悬浮物(SS)超标、化学需氧量(COD)异常、氨氮、总磷等指标波动等情况的出现。
当预处理效果不佳,大量的悬浮颗粒等杂质未被有效去除而进入调节池,会使水体变得明显浑浊,透明度大幅降低,肉眼可观察到水中有大量细小的悬浮物在飘动。
然后可以看到调节池底部有明显的泥层堆积,且积泥厚度会快速增加。正常运行时,调节池底部虽会有少量污泥沉积,但不会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厚的泥层。若预处理效果差,大量的固体杂质、砂粒、有机碎屑等会随水流进入调节池并迅速沉淀,导致池底积泥在短期内明显增厚。
除了水体浑浊和池底积泥外,还会发现调节池水面有较多漂浮物。这些漂浮物可能是未被预处理去除的较大颗粒的有机物,如树叶、塑料片、纤维丝等,也可能是一些油脂类物质形成的油花或油块,它们会在水面上聚集,形成明显的漂浮层。
如果这时候我们进行水质检测,就会发现调节池内水体的悬浮物含量远高于正常水平。COD值升高,氨氮、总磷等指标出现异常波动,偏离正常范围且波动较大,会对后续处理工艺产生冲击。
对机械设备方面,由于调节池中的过量沉淀物包含各种固体杂质,在水泵运行时,这些杂质容易被吸入水泵叶轮,导致水泵堵塞,使水泵的运行声音异常,出现振动加剧、流量和扬程下降等问题。
同时,管道也容易被沉淀物中的较大颗粒或纤维状物质堵塞,造成水流不畅,影响整个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表现为管道内压力异常升高,水流速度明显减慢。
并且还会影响搅拌机的正常工作效率,导致搅拌效果变差,在调节池四个角落积聚大量沉淀物。
2. 预处理效果不好,调节池出现过量沉淀物的原因分析。最直观的原因就是格栅、沉砂池、初沉池等工艺环节出现问题。首先就是格栅选型不当,如果格栅的栅条间距过大,一些较大的漂浮物和悬浮物就无法被有效拦截,会直接进入后续的调节池,增加调节池的沉淀负荷。其次是,格栅运行故障和维护管理不到位,这都是日常运行管理中需要着重注意的地方。另一个方面就是如果工艺中设置了沉砂池,我们还要考虑沉砂池的问题,一般表现在沉砂池的水力停留时间过短,使得污水中的砂粒等无机颗粒没有足够的时间沉淀到池底,而是随水流进入调节池,在调节池中逐渐沉淀积累。或者水流的速度过快或过慢,刮砂设备的异常故障,都会导致调节池出现过量沉淀物。再一个方面,如果工艺流程中涉及到预处理加药单元,还要考虑混凝剂投加不当这个问题,如果混凝剂投加量不足,悬浮物无法有效凝聚成较大的颗粒,沉淀效果就会变差,导致大量悬浮物进入调节池。相反,投加量过多可能会产生反作用,也影响沉淀效果。另外还要考虑水质水量波动过大、初沉池排泥等相关情况。整体来讲,我们在实践中遇到最多的就是预处理工艺设计不合理。整个预处理工艺的组合和参数设计可能不适合实际处理的污水水质和水量,导致预处理效果不佳,无法有效去除悬浮物和杂质,从而使调节池出现过量沉淀物,然后再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出现。
3. 应对举措和调整策略
针对污水处理中预处理效果不好,调节池出现过量沉淀物的问题,可从优化设备运行、调整工艺参数、加强维护管理等方面采取应对举措和调整策略。最关键的就是要在思想上重视预处理这个工艺单元的作用。
首先应该优化预处理环节,比如检查格栅的间隙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更换更细的格栅或者增加精细微滤机。沉砂池可能需要调整流速,或者增加旋流沉砂设备。操作方面,加强清理频次,确保排砂排泥及时。可能需要增加预处理环节,比如加装混凝沉淀或气浮设备,增强固液分离效果。
对于调节池本身,可能需要检查搅拌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增加搅拌强度或者更换更有效的搅拌器。如果流速不够,可能需要重新设计调节池的水流通道,或者安装导流板,改善水力条件。排泥系统方面,可能需要增加排泥泵的频率,或者安装自动排泥装置,定期清理沉淀物。
此外,监测和控制也很重要。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控水质参数,比如SS、COD,及时调整处理参数。可能需要投加化学药剂,比如絮凝剂,帮助悬浮物凝聚沉淀,但要注意药剂选择和用量,避免对后续处理造成影响。
还要考虑调节池的清理和维护。制定定期清理计划,使用移动式污泥泵或者吸泥车及时清理沉淀物。同时,检查预处理和调节池的设计是否符合实际需求,必要时进行改造,比如扩大调节池容积,或者增加预处理单元。
在调整策略方面,需要系统性排查问题,从预处理到调节池逐一分析。可能需要进行水质分析,确定沉淀物的成分,是否有油脂或其他物质影响处理效果。然后根据分析结果调整工艺参数,比如pH值,或者增加生物预处理。另外,培训操作人员,确保他们正确维护设备,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最后,长期措施可能包括工艺优化,比如引入更高效的预处理技术,或者自动化控制系统,减少人为操作失误。可能需要专家评估,进行全面的工艺诊断,找出根本原因,制定综合解决方案。
实践中,最关键的还是思想上的重视,一定要重视预处理单元的重要性,这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