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梁拼合现象
梁拼合古已有之,国内最早的实例唐南禅寺大殿,殿内四椽通即上叠单材枋。文献对此最早的记载见于《营造法式》(以下根据情况称法式或营造法式)卷五大木作制度二:“凡方木小,须缴贴令大;如方木大,不得裁剪,即于广厚加之 ...... 若直梁狭,即两面安板,如月梁狭即上加缴背下贴两颊,不得刻剜梁面”,在此,法式对待大料缺乏的总原则是缴贴令大(图1)。 张家骥先生认为“缴贴令大”的梁是宋代常见的做法,“ 以缴背附大木上的梁也。” [1] ,两宋以来,江南木构中的拼合梁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出现了 “虚拼梁” ,即于梁背两面安板,板之间虚空,虚拼段几乎不承担结构受力作用而主要用于拟合月梁梁背曲线。实例最早见于北宋初宁波保国寺大殿 [2] 的山面牵,北宋中苏州保圣寺大殿 [3] 的平梁、四椽 、乳等全部虚拼。在这一阶段,可以推想,约产生于宋初的虚拼梁一经产生便得到实践的认可从而迅速推广开来。如众多研究已经指出的,江南元代建筑基本是对两宋以来建筑传统的继承,在拼合梁方面也表现出相似的情况,江南四座元代建筑,梁枋大量拼合。文献与大量的实例都表明,明清时期是江南地区虚拼梁大规模使用与做法多样化的时期。总结明清时期江南建筑技术的《营造法原》(以下简称法原)对虚拼梁之制在作法,用料等方面进行了规定,说明当时虚拼梁是实践中常碰到的(图1、图2)。
图 1 文献中的梁拼合制度
(引自《〈营造法式〉解读》( 上),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营造法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图 2 南京箍桶巷某民居正厅虚拼梁(图片来源:自摄)
清代北方官式建筑中比较多见的包镶梁不同于以前的拼合思路,是工匠为适应新的建筑制度,并利用金属构件这一新的材料技术而发展的新作法。
二、几种拼合作法
由于本文要讨论的问题现象驳杂且时间跨度很大,因而将现象进行梳理、归类将有助于深入的探讨。如前文所述,法式卷五提到了“上加缴背”与“两面贴颊”两种拼梁法,但由于实例不存“两面贴颊”的情况,所以可以拿来讨论的也只是前者;法原卷六·厅堂之制记:“扁作驼梁分独木、实叠、虚拼三制”,从制作手法上对梁进行分类。综合两者,撇开梁的具体形态,单就拼合手法而言,法原所述的“实叠型”拼梁应包括法式所言的“上加缴背”。实例所见的拼合梁,基本可归入到实叠、虚拼以及实叠与虚拼混合三种类型中,另外,清代“包镶梁”比较特殊,是一种比较极端的拼合作法,可单独归为一类。
综上所述,据拼合手法的不同,在此将 拼合梁分为四类:实叠型、虚拼型、实叠加虚拼型以及包镶型 [4] 。
1、实叠型
顾名思义,即是枋木垒叠,由若干段枋木叠压拼合出高大梁,枋木之间密实。这其中又存在两种不同的情况:
a) 法式“上加缴背”型。 在大料缺乏的情况下,就材充用,以小木垒叠拼合出既定形态的梁枋,从而达到以小料替代整材大木的目的,一般来说,相叠的各段枋木的截面形态没有必然的规律,全赖当时用料之情况,且单独的枋木并不能用作独立的建筑构件。正如法式所言:“如方木小,须缴贴令大”。这是实例所见宋以来实叠拼梁的主型,广泛用于南北方建筑(图 5)。
b) 组合型 。两块同时合规格化用材的枋料上下种拼合法类似于构件间的叠压组合而非构件内的拼合,在此姑且称之为“组合型”。这是早期(唐辽时期)材分模数制发展不成熟,梁 体系分化尚未定型时期的产物(图 3、图 4)。
图 3 南禅寺大殿组合梁:上叠单材枋
(引自傅熹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
法研究》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图 4 善化寺三圣殿组合梁:
上叠单材枋或几种规格化枋料相互垒叠
(描自张家骥《中国建筑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实叠是一种简单原始的建构思维,通用于各种梁体系,可用于加强结构作用,也可用于装饰性地拟合月梁梁背。
2、虚拼型
于梁背两面安板,板之间虚空。就实例而言,这种作法只存在于有月梁使用传统的江南部分地区,典型作法如法原图样所示,但实际中视具体情况而灵活多变。梁虚拼不仅能就小料拼大料,还能节省木料减轻梁自重,非常适合江南建筑中视觉高度远大于结构所需的高度的梁 体系(图 5)。
图 5 几种拼合类型(图片来源:自绘)
虚拼是对原始实叠法的再演绎,相对而言是一种更高级和复杂的建构思维,从而其作用也更加简单明确,即增加视觉高度,拟合梁背曲线,实现梁 的装饰效果。另外,有些虚拼作法类似于法式两面贴颊或小木作中的裹版,于外包板上雕饰彩绘,可形成所谓雕梁画栋,从而更加强了装饰效果(图 6)。
图 6 拼合的连接构造(图片来源:自绘)
3、混合型
综合使用实叠与虚拼两种手法,于垒叠的枋木两面安板,实叠补强结构性能虚拼满足装饰需求,拼合度大(图 5)。
图 5 几种拼合类型(图片来源:自绘)
4、包镶型
从高度和宽度两向加大梁断面,适用于断面较宽的梁 ,因而多见于明清北方官式建筑中(图 5)。
图 5 几种拼合类型(图片来源:自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根据拼合手法的不同, 拼合梁可分为实叠、虚拼、实叠与虚拼混合以及包镶等几种类型 ,同时,实叠型中,又可细分为组合与上加缴背两种类型。 实叠与虚拼作为两种主要的拼合方法,实叠是一种简单原始的建构思维,具有普适性与功能上的混杂性;虚拼是经过再演绎的拼合方法,在建构思维上显得更高级和复杂,虚拼的意义在于实现梁 的装饰效果。
三、拼合的连接构造
梁袱拼合,关涉到枋木的垒叠,板与枋的结合,板与板的拉结以及板枋的贴合等,对于实叠型而言,上下枋木常通过木楔连接,用栓或插销串联也是常见的做法;虚拼梁,板通过馒头榫安于梁背,为防止板侧翻,可用银锭榫将梁背两面的板拉结起来;另外,包镶型拼合梁,除传统的连接构造外,还会有铁钉、铁箍、铁卯等金属连接件进行加强(图 7)。
图 7 裹 版(描自《梁思成全集 . 第七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四、时代特征
拼合作法的流变不仅在于实践经验的累积,还与材料供给条件,建筑生产制度以及技术水平等外部因素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性。 本文将从三个时间节点上对此加以考察: 唐辽时期,两宋时期与明清时期。
a)唐辽时期。 在唐辽或更早期,材分制已经出现,但建筑的设计与生产组织尚处于“简化用材”的规格化设计阶段,梁拼合以组合梁的形式出现。组合梁可能是材分模数制发展不成熟、梁体系分化尚未定型的产物,是早期木构的技术特征之一。代表中国南朝及隋代建筑技术的日本法隆寺建筑,其大木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横向构材的单一规格化构成,以《营造法式》的术语而言,即几乎所有的横向构件皆为一材造。佛光寺大殿的草架构件,已从一材造的标准枋材中分化而出,趋向大型化,脱离了单材造的原始状态 [5] 。义县奉国寺和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均属大型辽代建筑,其结构精巧,构件繁多,但对其大木构架进行系统分析可知,其大木构件均基本可简化为几种标准截面 [6] 。唐辽时期,简化用材的规格化设计思想是显而易见的,此时,于某些跨度较大的构件上叠加枋材就成为势所必然。目前,早期组合梁的实例可见于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义县奉国寺大殿,正定县文庙等。善化寺三圣殿虽为金构,其梁架亦采用了组合梁作法。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四椽上叠单材枋;奉国寺大殿的梁 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即横架上使用几种规格化的枋料互相组合垒叠,形成不同跨度的梁 ;正定县文庙四椽上叠足材枋,前后檐牵亦由两块足材枋叠合绞入铺作;善化寺三圣殿平梁与四椽上叠单材枋,五椽上叠高两材的枋料,该枋料合四椽用料规格。实例说明,早期组合拼梁可能存在两种作法:即在梁用材规格高度简化的情况下,于大跨度构件上叠单材或足材枋以及几种规格化构件间相互组合垒叠形成不同跨度的梁 。两者都是材分模数制发展不成熟阶段,为尽量减少规格化枋料而发展的一种做法,与后来因大料不得而以小料拼大料的上加缴背的做法迥然异趣。
b)两宋时期。 一般认为,构件内的拼合约产生于宋代 [7] ,相比于之前的组合梁,这一转变的发生有其现实原因,总结起来主要在三个方面:建筑用大料缺乏;梁分化成熟,尺度控制更精确;榫卯技术进步。
中国的土木结构建筑,长期以来消耗大量的木材,宋元以来建筑所用的大材已是相对紧缺,其时相关文献就记载了江南地区通过中日海上贸易从日本输入大材的情况,一些寺院巨构,也是由日僧捐赠大材而建成 [8] ,大料的紧缺,是宋代拼梁产生的物质推动因素。建筑的生产组织方面,《法式》卷五“造梁之制有五”,其中以跨度为则定梁的断面大小,又因建筑的性质不同,殿阁,厅堂,余屋三类房屋造梁之制有别,另外,对于殿阁建筑而言,梁 断面的确定还会参酌铺作的使用情况。这其中体现的是一套分化成熟的梁体系,梁断面尺寸的确定综合考虑了建筑的性质,跨度以及与铺作的结合等,“材分模数制”对梁 尺寸进行精确控制而不是早期模糊的规格化用材。建筑技术水平方面,宋代,制作复杂但拉结效果更好的榫卯类型如螳螂头、燕尾、银锭等大量用于建筑中,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增强。同时这些先进的构造做法用于梁拼合,使得拼合梁具有更好的整体性能。综上,在物质基础,建筑制度与技术水平三方面因素的促成下,构件内拼合作法约产生于宋代并迅速在实践中推广。
c)明清时期。 此期拼合梁的显著现象是拼合法多样化、拼合度普遍很大同时出现了包镶做法。毫无疑问,明清时期大料更缺,从而以更小的木料多次拼合就成为必然趋势,而包镶梁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新类型。
至清代,森林砍伐严重,大料非常珍稀,即使是官式建筑也不得不大量采用拼合梁柱;清官式中梁断面高宽比 5:4 接近方形,因而拼合梁须从高宽两向着手;至清代,金属构件如铁钉、铁箍等大量用于建筑中,使得包镶作法较简单可行 [9]。同样,包镶梁的产生也有赖于建筑生产制度的变化以及新的技术条件的出现。
五、虚拼梁与江南建筑传统
虚拼梁是一种只存在于江南的地方做法 ,这一做法 的产生并非孤立的现象而是江南建筑传统呈现的一个方面, 本文试从两个方面探讨这一联系:虚拼梁与扁作月梁,虚拼月梁的装饰效果。
虚拼梁与扁作月梁的使用有关。南方有用月梁的传统,宋以后,由月梁构成的彻上明造梁架是南方厅堂构架区别于北方直梁系厅堂的重要特点。江南月梁形态根据梁身琴面的高低、饱满程度可分为扁作月梁,法式型月梁,高琴面月梁以及圆作月梁,大量实例表明虚拼梁只用于扁作月梁。其中非常有意思的是,浙中金华等地,扁作月梁与高琴面月梁同时使用,所以常常会出现同一建筑中,扁作月梁虚拼而高琴面月梁整木制作的情况。因而可以说,扁作月梁是梁 虚拼发生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实践中梁虚拼的必要可能加剧了月梁扁平化。相比于法式型月梁,江南元以后的建筑中,月梁倾向于扁平,瘦高。这一选择扁作月梁而淘汰法式月梁的过程,或许与法式月梁制作复杂且不便虚拼有关。
虚拼是实现月梁装饰效果的手段。一般来说,梁虚拼的装饰性体现在两个方面:拼高与看整,拼高的效果显而易见,而看整主要在于减少拼缝,另外于外包板上进行附加的雕饰则可加强虚拼月梁的装饰效果。《法式》卷七·小木作制度二记载了裹 版之制,裹 版是为装饰梁 在梁的两侧与底边包贴雕花板,形成所谓“雕梁画栋”的效果,宋代建筑中未见实例,但江南的“花篮式”拼合梁却有裹 版的遗风。“花篮式”拼合梁是于实叠枋木外包板并安放在底层枋木上,因最下层枋料形似花篮而得名,“花篮梁”往往选用更适宜木雕的木材做外包板,雕刻好后拼装上去(图8)。江南建筑重装饰,月梁构架是厅堂室内装饰表现的重点,而虚拼则是实现梁枋装饰性的手段。
小结
梁袱拼合作为中国建筑营造中一种古已存在的现象 , 在长时间的应用发展中做法繁多现象驳杂,若以拼合手法的不同可将其大分为 实叠、虚拼、实叠与虚拼混合以及包镶四类 ,其中实叠又可细分为组合型实叠与上加缴背型实叠。从建构的角度来说,组合梁的意义在于“简材”,为减少施工中规格化枋料的种类,将既定的几种规格化枋料进行组合形成不同跨度的梁 ,上加缴背是针对既定形态的梁枋以小木拼合替代整材。无论是组合型还是上加缴背型,实叠的基本精神都在于以枋木垒叠增加梁的有效结构断面,因而结构功能性是其主要属性;虚拼是一种江南的地方作法,虚拼段的结构作用很弱而主要用来满足视觉审美对梁枋高度的要求,因而虚拼的本质属性是装饰性的。
以长时段的视角来观察, 梁袱拼合作法具有阶段性特征,这是因为梁拼合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在当时的材料供给条件、建筑生产制度以及技术水平等因素共同制约下产生的,必定会带上时代的烙印。 本文选取三个时间节点——早期唐辽时期,中期两宋时期和晚期清代——对梁拼合的时代特征进行剖析,分别说明法式影响之前,受法式影响以及受明清官式影响时期梁 拼合作法的特点。
虽梁袱拼合南北方都很普遍, 但 虚拼梁却是与江南的建筑传统息息相关的一种地方作法 。虚拼须依赖于江南的扁作月梁体系,反之虚拼技术的推广对宋元以来越发瘦高的月梁体系的盛行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江南传统注重装饰,虚拼法可实现拼合梁枋看高与看整的装饰目的,同时于虚拼板上雕饰彩绘,类似于营造法式小木作制度中的裹版,可进一步增加梁的装饰效果。综上,扁作月梁为虚拼的前提条件,而虚拼是实现梁枋装饰效果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陈明达 .《义县奉国寺》[M]. 天津 :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8
[2] 梁思成 .《梁思成全集 . 第七卷》[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潘谷西,何建中 .《< 营造法式 > 解读》[M].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 张至刚,刘敦桢 .《营造法原》[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5] 张十庆 .《中日古代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6] 张十庆 .《中国江南禅宗寺院建筑》[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7] 张家骥 .《中国建筑论》[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8] 张驭寰主编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9] 郭黛姮.《中国古代建筑史》[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0] 张十庆 .《 直保圣寺大殿复原探讨》[J]. 北京,文物,2005/11
原题目:传统木作营造中梁拼合技术探析
作者:龙萧合
来源:古建园林技术 . 2013 (02)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仅供学习参考使用
来源: 哲匠之家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5.14 万条内容 · 161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中国古代都城的样貌和演变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中,有几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演变十分引人注目。包括宫殿、市坊、园苑与寺庙在内的这几个部分,成为中国古代都城中的基本构成要素。中国古代都城的演进史,正可体现在这几个部分的消长、更新、融汇与变化上。本文不揣浅陋,拟就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作一点初步的探讨,以就正于识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