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新政策!
打工人不用买房了?
这些跨越国界的居住实验通过居民共建、资源共享与可持续设计,将冰冷的建筑转化为温暖的社会容器。
01
住房困局突围
政策助力与社区模式探索
2025年5月8日,央行宣布降准降息。 这一套“组合拳” 不仅为市场注入流动性活力,更为优化住房资源配置、探索合作建房等创新模式提供了关键契机。
众所周知,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率提高,中国住房领域挑战重重。
一方面,住房市场结构失衡,部分地区房价超出居民承受范围,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另一方面,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分配不均,影响城市发展与社会稳定。
同时,传统住房建设模式难以适应单身经济、老龄化等多元生活场景变化,居住模式危机凸显。
参考一些国家的经验发展 “合作建房” 以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 也 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
▲Cooperative Housing Feld4 / MASStudio
▲Edelaar Mosayebi Inderbitzin, entry for ‘Zollhaus’ competition
相较于个体对私人空间的单一追求,社区生活模式通过资源共享,巧妙化解了空间资源紧张的难题。
从合住公寓到共居社区,多样化的居住形态不断涌现,而贯穿其中的核心理念,始终是对公共空间的高效利用与共享。
02
La Borda 住宅合作社项目
西班牙巴塞罗那
▲ La Borda住宅外立面
▲ La Borda住宅平面图
▲ La Borda住宅户型设计
从本质上看,合作社是一种民主结构,人们通过共享达成目标。从历史角度讲,在社区中合作社最初多涉及食物和福利领域。
如今则与社会经济相关联,并以生态、多样性和包容性等共同价值观为基础。
▲ La Borda住宅剖透视
03
▲ Ritterstrasse 50立面
R50 项目最初由一些创意产业工作者发起 ——他们不满柏林内城高昂的房价和房地产模式,成立建房联盟。
希望通过联建的方式以更低的价格获得一个契合共享居住理念的紧密社区。
▲ Ritterstrasse 50立面细部
这座独立建筑坐落于柏林战后典型住宅群中,以六层主体结构(含地下室与阁楼)划分为三个区块,包含 19套独立公寓、1间工作室及多样化共享空间。
其底层设计为双层挑高的灵活社区区域,将建筑主入口与公共街道相连,向周边居民团体开放使用。
▲ Ritterstrasse 50底层部分
建筑采用极简钢筋混凝土框架,搭配模块化木制外立面与可灵活开合的玻璃门系统,结合每层环绕式阳台,形成建筑形式与使用功能的动态对话。
设计核心聚焦集体化与可负担的居住工作模式,通过混凝土骨架、独立的木制立面及悬挑钢制阳台构建紧凑高效的空间体系,下沉式地下室巧妙衔接公私领域。
▲ Ritterstrasse 50立面构成
R50项目最突出的特点是 业主高度参与 的运作模式。 公寓与社区空间的规划基于 深度协商机制 。
在统一的结构框架内允许住户 按需求定制户型 ,同时制定 共同装修标准 ,平衡材料统一性与个性化布局。
▲ Ritterstrasse 50需求定制泡泡图
协作式 的 设计流程不仅促成居民对 共享空间类型、规模及形态的共识 ,还塑造出与周边 1960年代住区景观自然融合的城市花园、通往地下室的坡道公共区、屋顶夏厨冬花园等 特色空间 。
四周阳台与明亮的室内空间相得益彰,并将每层楼的公寓连接起来。
▲Ritterstrasse 50室内空间
在保有私人空间与隐私的基础上,倡导 资源共享 (拼车、屋顶种植、团购食材、共餐等),既支持居民自主生活,又通过互助营造强化社区联结,形成 “独立不孤立” 的居住文化。
▲ Ritterstrasse 50共享屋顶种植空间
04
05
结语
从国际经验来看,合作建房、社区生活模式等在解决住房问题上成效显著。
它们不仅缓解了住房负担压力,还重塑了邻里关系,促进了社区可持续发展。我国新出台的降准降息、保障性住房上线等政策,也正朝着优化住房资源配置的方向迈进。
对于打工人而言,虽然 “不用买房” 目前或许还未完全实现,但这些积极的政策信号与创新的居住模式,无疑为解决居住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与可能。
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优化和各类创新居住模式的推广应用,相信住房将不再是压在打工人心头的 “大石头”,人们能够拥有更加舒适、经济且富有归属感的居住环境。
0人已收藏
1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建筑方案设计
返回版块21.09 万条内容 · 291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