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桥梁桩基施工因复杂的地质条件(如溶洞、地下暗河、软土层等)而极具挑战性。本文结合最新技术规范及实际工程案例, 从地质勘察到成桩验收 ,详细解析每一工序的核心要点与实操注意事项,助施工人员规避风险、提升效率。
1. 精细化地质勘察
岩溶地区地质条件复杂, 超前钻探 是核心环节。需按每桩至少3个超前钻孔的密度布设,钻孔深度应超过桩底设计标高5m以上,重点查明溶洞位置、高度、填充物类型及连通性 。
关键点 :
溶洞顶板厚度<3m或填充物为流塑状时,需调整桩长或采用加固措施 ;
绘制详细地质柱状图 ,标注溶洞分布、地下水动态,并与设计单位实时沟通调整方案 。
2. 桩位放样与护筒埋设
护筒是防止塌孔的第一道防线, 直径需比桩径大20-40cm(冲击钻取上限) ,埋设深度在旱地≥2m、砂性土层≥2.5m,并确保护筒顶高出地面0.3m或水面1-2m 。
实操要点 :
护筒中心偏差≤5cm ,垂直度偏差≤1%;
多层溶洞区采用分级护筒 (直径逐级缩小20cm),避免单层护筒跟进困难 。
1. 钢护筒跟进法
适用场景 :溶洞高度>6m、无填充或流塑状填充物、严重漏水。
操作步骤 :
逐层击穿溶洞顶板 ,每击穿一层立即下沉钢护筒(壁厚≥8mm),护筒需嵌入完整基岩≥0.5m ;
多层溶洞处理时 ,采用“大护筒套小护筒”策略,内护筒直径需比外护筒小20cm,避免卡钻 。
2. 粘土片石回填法
适用场景 :溶洞高度≤6m,全填充或半填充。
关键工艺 :
回填材料配比 :片石(粒径≤30cm)与粘土按1:1体积混合,溶洞较大时掺入10%水泥;
分层冲击密实 ,每填高1m冲击一次,直至形成泥石护壁且不再漏浆 。
3. 综合堵漏法
适用场景 :溶洞与地下暗河连通或突发性漏浆。
应急措施 :
立即补浆并抛填速凝材料 (水泥+水玻璃混合物),快速形成止水帷幕;
调整泥浆比重至1.3-1.5 ,增强护壁稳定性 。
1. 钻孔参数控制
冲程选择 :
覆盖层 :1.5-2m大冲程快速穿透;
接近溶洞顶板1m时 ,改用0.5-1m小冲程,避免击穿瞬间塌孔 ;
泥浆性能 :粘度18-22s,含砂率<4%,pH值8-10,漏浆时添加堵漏剂(如锯末、纤维材料) 。
2. 过程异常处理
漏浆应急 :立即回填粘土片石+水泥,冲击挤压形成护壁;
斜孔纠正 :回填片石至偏斜段上方1m,重新冲击修孔 。
1. 钢筋笼制作与吊装
主筋连接 :采用滚轧直螺纹套筒,严禁搭接焊, 接头强度需≥母材1.1倍 ;
保护层控制 :每2m设置一组混凝土垫块(厚度≥7cm),确保钢筋笼居中 。
2. 水下混凝土灌注首灌量计算 :确保导管埋深≥1m,公式:
(D为桩径,H为导管埋深,h为孔底至导管口高度);
灌注连续性 :中断时间≤30min, 导管埋深始终保持在2-6m ,严禁拔空 ;
超灌高度 :桩顶标高需高出设计0.5-1m,防止浮浆夹层 。
1. 过程监控指标
沉渣厚度 :端承桩≤100mm,摩擦桩≤300mm;
混凝土性能 :坍落度180-220mm,强度试件每桩≥3组 。
2. 成桩检测
低应变法 :100%检测桩身完整性;
超声波透射法 :对Ⅲ类桩进行钻芯验证,芯样强度≥设计值115% 。
岩溶桩基施工需 “一桩一策”动态调整 ,结合BIM模型预演溶洞处理方案,并推广智能化监测设备(如孔内摄像仪、泥浆参数传感器)。唯有将规范要求转化为实操细节,方能实现安全、质量与成本的三重管控。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建筑施工
返回版块65.91 万条内容 · 1618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桥梁桩基施工遇塌孔、缩颈怎么办?一线工程师亲授实战解决方案桥梁桩基施工是桥梁工程的核心环节,但塌孔、缩颈、探孔器无法下放等问题频发,轻则延误工期,重则引发质量事故。本文结合多个国家级重点工程案例(如某长江大桥、成都新南门大桥等), 从钻孔前准备到混凝土浇筑全流程拆解 ,直击施工痛点,提供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一、施工准备阶段:地质预判与设备选型是成败关键 1. 地质勘察必须“钻透地层” 地质报告不能只看“纸面数据”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