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概况
项目基地位于宁波市高新区,北临清逸路,东接园区生产车间,西靠陈郎桥河。办公楼总建筑面积 31620.85 平方米,是均普智能全球总部,旨在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打造既符合更智能、可持续、全球化的企业形象,又体现对高密度办公园区 公共性 的思考与探索的现代产业办公楼。
限制与挑战
在设计开始之前,该办公楼的地基便已经开工了,基于原设计的柱网已经完成了打桩环节,而此时业主不满足于原有设计方案,期望可以在建筑造型上能有更具特色、更有记忆点的表现,于是该项目的性质陡然变成了既有柱网限制下的产业办公空间重构。设计师需要在受制于既有柱网体系的前提条件下,有效提升该办公楼的建筑造型表现与城市形象展示,同时兼顾产业办公效率与生态景观渗透。
策略与转译
“叠涩”——结构
为了增加建筑造型的视觉冲击力,设计采用“叠涩”这一古老的建构方式,以一种现代的表达呈现,跳出既有柱网带来的设计束缚,通过每个水平楼层之间均沿着远离城市道路的方向水平错动 3 米,上部结构局部采用斜撑等嫁接形式与现有柱网连接,形成了渐次退台的整体形态,既化解了庞大体量的建筑尺度,同时还形成了形体向一侧倾斜的势,打破了办公楼直上直下的传统建筑形态,增加了辨识度。
“橱窗”——露台
建筑形体朝着远离城市道路的方向倾斜,体现其对城市转角的一种谦让姿态的同时,每一层因建筑形体退台而形成的朝向城市界面的露台空间,不仅为员工提供了休憩与观景的场所,强化了该建筑的公共属性,还增强了建筑与城市空间的互动与联系,一反传统产业办公建筑“闭门造车”的封闭感,转变成可被市民感知的 “ 城市橱窗 ” 。
“呼吸器”——中庭
办公平面组织借鉴 “ 回字形 ” 原型,核心区植入 贯通式内中庭 ,这样的布局不仅增强了建筑内部的通风与采光效果,还为员工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户外交流空间,有助于提升团队协作效率。中庭内的核心筒作为 “ 空间器 ” ,既是连接建筑上下层空间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是激发非正式交流的场所。
“动感”——立面
为进一步凸显城市视角范围内的层叠韵律,立面选用灰白色铝板与黑色玻璃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凸显了水平向线条,强化“层”的感觉,局部利用板材的翻折形成微妙的阴影变化,丰富了立面横向线条的层次,辅以倒了圆角的平面形态,浅色的铝板仿佛围绕着黑色的玻璃体水平向流动了起来,为原本静止的立面平添了几分动感。与此同时,单元式横向分缝逻辑暗中呼应了整体结构的“叠涩”逻辑。
价值重构:从“效率容器”到“城市媒介”
设计以“叠涩”手法形成的大大小小的露台空间,不仅显著提升了员工满意度和工作幸福感,同时在形象上打破了传统产业园固有的封闭印象,彰显了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完成了从“生产容器”到“人文载体”的转型。
在平面设计上,面向西侧陈郎桥河景观采用建筑形体内凹的形式“框景入室”,同时形成建筑的主入口空间,与景观轴线自然重合。二层及以上的每层建筑平面均采用“内退”形式形成水平环形的露台空间,鼓励同楼层跨部门之间的非正式社交,公共性等级相对较低,结合局部放大的露台节点空间,可结合外摆家具等成为员工的休憩场所。而每层因建筑形体退台而形成的露台空间则属于公共性等级相对较高,配备可移动绿植与模块化座椅,满足员工短暂停留与交流需求,是每个楼层专属的休憩平台。屋顶的城市观景台是公共性等级最高的露台,可以结合咖啡外摆与艺术装置举办小型沙龙等活动,向园区所有办公人员开放。
结语
设计以 “ 叠涩 ” 结构理性地 回应既有限制,以 梯度化公共空间体系 调和公私边界,突破了传统产业办公建筑的封闭刻板的固有形象,是一次将产业办公建筑与 自然、城市与人文交互共融的探索与创新, 设计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功能效率的优化提升,更多体现在对高密度办公园区 公共性 的重新定义。
项目名称: 宁波均普智能制造生产基地产业办公楼
项目地址: 宁波市鄞州区清逸路以南,陈郎桥河以东
建成时间: 2024.07
建筑面积: 31620.85 平方米
建筑设计: c+d 设计中心
主持建筑师: 董屹
建筑设计团队: 王斌、吴怡茵、赵仁勃、毛颖婷
合作机构: 宁波市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施工图)
项目业主: 宁波均胜集团
项目摄影: DC 国际
0人已收藏
1人已打赏
免费2人已点赞
分享
建筑方案设计
返回版块21.09 万条内容 · 292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郑州西南古城新密羲涀庭院躲进避世的山野 品茶喝酒爬山发呆 看太阳东升西落 暮色渐渐降临 ... 项目前身是当地人自建的一幢三层小楼,位于半山之上,一部分山体横穿延伸至房间内部,裸露的石头用水泥简单涂抹修饰。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学习了宁波均普智能制造生产基地产业办公楼设计理念,多谢了。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