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环保工程 \ 环保大厅 \ 零碳工业园区的申报条件和要求,一文读懂零碳工厂、零碳园区!

零碳工业园区的申报条件和要求,一文读懂零碳工厂、零碳园区!

发布于:2025-07-15 17:20:15 来自:环保工程/环保大厅 [复制转发]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能源局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
发改环资〔2025〕9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能源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逐步完善相关规划设计、技术装备、商业模式和管理规范,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助力园区和企业减碳增效,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有力支撑。现就零碳园区建设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重点任务

(一)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加强园区及周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支持园区与周边非化石能源发电资源匹配对接,科学配置储能等调节性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绿电直连、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等绿色电力直接供应模式,鼓励参与绿证绿电交易,探索氢电耦合开发利用模式。推动园区积极利用生物质能、核能、光热、地热、工业余热等热能资源,实现供热系统清洁低碳化。探索氢能、生物质等替代化石燃料和原料。

(二)大力推进园区节能降碳。推动园区建立用能和碳排放管理制度,深入推进企业能效碳效诊断评估,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监察和日常监管,淘汰落后产能、落后工艺、落后产品设备。支持企业对标标杆水平和先进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

(三)调整优化园区产业结构。鼓励园区加快自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布局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探索以绿色能源制造绿色产品的“以绿制绿”模式。支持高载能产业有序向资源可支撑、能源有保障、环境有容量的园区转移集聚,探索深度降碳路径。

(四)强化园区资源节约集约。统筹规划园区及企业空间布局,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促进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健全园区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余压余热余冷、废气废液废渣资源化利用。

(五)完善升级园区基础设施。优化园区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系统推进电力、热力、燃气、氢能、供排水、污染治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推动新建建筑按照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标准设计建造。完善园区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加快运输工具低碳零碳替代。

(六)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支持园区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探索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机制,围绕低碳零碳负碳先进适用技术打造示范应用场景,形成具有商业价值的技术解决方案。

(七)提升园区能碳管理能力。支持园区建设覆盖主要用能企业的能碳管理平台,强化园区及企业用能负荷监控、预测与调配能力,为碳排放核算、源网匹配调节、电力需求侧管理、多能协同互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等工作提供支撑。

(八)支持园区加强改革创新。支持地方政府、园区企业、发电企业、电网企业、能源综合服务商等各类主体参与零碳园区建设,围绕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供给消纳探索路径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园区以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形式参与电力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电力系统稳定性。

二、保障措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零碳园区建设,鼓励各地区对零碳园区建设给予资金支持,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等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鼓励政策性银行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中长期信贷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用于零碳园区建设。支持园区引入外部人才、技术和专业机构,服务企业节能降碳改造、碳排放核算管理、产品碳足迹认证等。探索对零碳园区多能互补、多能联供项目实行“一个窗口”审批制度。强化用能要素保障,在零碳园区范围内创新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模式,探索实施区域审批或项目备案。加强新建园区、新能源电源、供电设施等用地用海要素保障。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统筹推进零碳园区建设,持续深化相关领域改革创新,在试点探索、项目建设、资金安排等方面对零碳园区建设给予积极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各地区推进工业园区低碳化改造,推动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建设零碳园区。国家能源局指导各地区加强零碳园区绿色能源供给体系建设和改革创新,推动园区供用能模式变革。各地区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本地区工业和信息化、能源主管部门等结合实际抓好工作落实。

(二)组织园区申报。在综合考虑能源禀赋、产业基础、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减碳潜力等因素基础上,各地区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本地区工业和信息化、能源主管部门等推荐有条件、有意愿的园区建设国家级零碳园区(基本条件见附件1),并指导园区综合分析项目可行性,测算经济、环境、社会效益,按要求编制申报书(大纲见附件2)。各地区推荐园区数量不超过2个,于8月22日前将推荐园区名单及建设方案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

(三)扎实开展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对地方推荐园区的建设方案进行审核,统筹考虑产业代表性、综合示范性、碳减排潜力等因素,确定首批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名单。对于纳入建设名单的园区,各地区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工作指导,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各地区可结合实际开展省级零碳园区建设。

(四)加强评估总结。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期满后,由省级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自评估。自评估符合要求的,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评估验收(指标体系见附件3),通过评估验收的园区正式成为国家级零碳园区。各地区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方面及时掌握本地区零碳园区建设进展,梳理总结经验,为相关行业、区域和其他园区低碳化改造探索有益经验。

附件:

1.零碳园区建设基本条件

2.国家级零碳园区申报书大纲

3.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指标体系(试行)

4.零碳园区碳排放核算方法(试行)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能源局
2025年6月30日

附件:

1.零碳园区建设基本条件.pdf

2.国家级零碳园区申报书大纲.pdf

3.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指标体系(试行).pdf

4.零碳园区碳排放核算方法(试行).pdf

近日,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了《关于组织申报贵州省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的通知》,附件有《贵州省零碳工业园区评价要求(暂行)(2024年)》(以下简称《评价要求》)。《评价要求》分为总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式、评价流程、评价要求、评价方法、评价报告、监督管理等八部分。

一、总则。明确了零碳工业园区的定义、目的和范围、基本要求。

(一)定义:零碳工业园区是指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于园区运行管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能源利用、资源利用等过程,以实现碳中和为主要目标,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碳中和技术等节能降碳措施,全方位实现绿色低碳和循环可持续发展,实现一定程度零碳绩效的工业园区。

二)目的和范围。目的:旨在为工业园区积极推动绿色低碳、零碳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撑,助力工业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适用范围:适用于贵州省工业园区开展零碳工业园区评价。鼓励工业园区对照本文件的指标体系创建零碳工业园区。如无特殊说明,本文件中的园区、工业园区,指的是省级、国家级开发区(包括高新区、经开区、综保区等)。本文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完善。

(三)基本要求

1.具有法定边界和范围、具备统一管理机构的工业园区,且以产品制造和能源供给为主要功能,工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涉及化工园区的应通过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定。

2.近三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和质量事故、级(重大)及以上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3.未在国务院及有关部委相关督查工作中被发现存在严重问题。

4.适用时,完成国家或地方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指标。

5.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环境功能区环境质量标准,园区内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各类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均不超过国家或地方的总量控制要求。

二、评价指标体系。碳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运行管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能源利用、资源利用、零碳绩效、加分项8个方面,共计52项指标,而且文件对每一项指标进行解释。

三、评价方式。零碳工业园区评价可由第一方或第三方组织实施,即园区可采取自评价或委托具备评价能力的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价的方式开展评价。针对被评价组织,第一方为组织自身,第三方为与组织没有直接关系的其他组织。当评价结果用于对外宣告时,则评价方至少应包括独立于工业园区、具备相应能力的第三方组织。第三方组织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能力可参考绿色制造第三方评价相关要求。

四、评价流程。应按以下流程开展零碳工业园区评价:成立评价工作小组,明确工作职责;明确评价边界;收集相关资料,组织开展评价;核算评价边界内的碳排放数据;编制评价报告;审核确认评价报告。

五、评价要求。评价主体须符合总则中的基本要求。评价边界应为园区四至范围构成的边界。评价数据宜覆盖评价边界内的全部企业,当数据获取存在困难时,应覆盖全部规模以上企业。园区碳排放总量为园区企业碳排放量的总和。碳排放核算参考相关标准(附件5)。已纳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核算的重点排放企业可直接采用碳排放核算报告和核查报告。目前本文件核算碳排放涉及的温室气体仅包括二氧化碳,碳排放核算范围包括化石燃料燃烧排放、过程排放、园区边界外净购入的电力和热力产生的排放。评价组织应对所出具评价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六、评价方法。包括工业园区零碳指数计算和零碳工业园区分类。

(一)工业园区零碳指数计算

采用计算工业园区零碳指数的方法进行评价。工业园区零碳指数按以下公式计算。


图片


式中:

CI——工业园区零碳指数;

k ——进行评价的三级指标的数量(不含加分项);

i ——三级指标的序号;

CZi——i项指标的指标值;

CZbi——i项指标的引领值。

Bp——加分项总分,定性指标均为1分,定量指标分值计算方式为指标值/引领值。

正向指标(越大越好的指标)和逆向指标(越小越好的指标)数值的无量纲化分别采用指标值/引领值、引领值/指标值。

当某项三级指标不适用时(需说明不适用的原因),可不纳入工业园区零碳指数进行计算(即k值可适当减小)。

(二)零碳工业园区分类

根据工业园区零碳指数,将零碳工业园区分为零碳工业园区(创建型)、零碳工业园区(示范型)和零碳工业园区(引领型),如表2所示。

2零碳工业园区分类

序号

工业园区零碳指数CI

零碳工业园区类型

1

80CⅠ≥60

创建型

2

90CⅠ≥80

示范型

3

CⅠ≥90

引领型

七、评价报告

开展零碳工业园区评价应规范评价报告格式。零碳工业园区评价报告格式详见附件1

八、监督管理

(一)对零碳工业园区名单实施动态管理。零碳工业园区应每年填报动态管理表,对填写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并于每年6月前向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报送上年度零碳绩效关键指标情况。

(二)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本地区零碳工业园区的指导、监督、检查,不定期进行现场抽查复核,持续跟踪和分析零碳工业园区创建成效。

(三)对于关键指标不符合零碳工业园区评价要求的,以及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和质量事故、级(重大)及以上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市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及时上报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其从名单中移出并进行公布。


一、定义

零碳工厂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通常为一年),工厂通过各种节能减排措施、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碳抵消等方式,使得自身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等于或接近零的工厂。

二、实现途径

1. 能源效率提升

对工厂的生产设备进行节能改造是关键一步。

例如,更换高效节能的电机。传统电机的效率可能只有70% 80%,而高效电机的效率能达到90%以上,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电能的消耗。

优化工厂的生产流程和工艺也能提高能源效率。

比如在钢铁生产中,采用先进的短流程工艺,相较于传统的长流程工艺,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2. 可再生能源利用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零碳工厂常用的手段之一。工厂可以在厂房屋顶、空地等区域安装太阳能光伏板。

以一个面积为1万平方米的厂房屋顶为例,如果安装功率密度为150瓦/平方米的光伏板,总装机容量可达1.5兆瓦,在光照充足的地区,每年可产生大量的清洁电能。

风力发电也可被应用。如果工厂位于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可安装小型风力发电机。

另外,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工厂,还可以利用生物质能,如将工厂产生的有机废弃物进行厌氧发酵产生沼气,用于发电或供热。

3. 碳抵消

工厂可以通过购买经认证的碳减排项目产生的碳信用来抵消自身难以避免的碳排放。

例如,支持造林项目,树木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二氧化碳,工厂购买这些造林项目所产生的碳减排量,来平衡自身的碳排放。

三、零碳工厂认证标准

1. 国际上有多种零碳工厂相关的认证体系。

国际标准 ISO 14064-1:2018PAS 2060:2014其中,国际零碳建筑联盟(INZEB)的标准涵盖了建筑和工业设施等多个领域。该标准要求对工厂的能源消耗、碳排放等数据进行详细的监测和核算。

2. 在国内,也有相关机构制定了符合国情的零碳工厂认证规范。

中国节能协会推出的《零碳工厂评价规范》T/CECA-G0171—2022)、《零碳工厂认定和评价指南》《零碳工厂创建与评价技术规范》T/SEESA009-2022)。

这些规范一般包括对工厂边界内的直接排放(如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和间接排放(如外购电力产生的碳排放)的核算方法,以及对减排措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的要求等内容。

四、建设意义

1. 环境方面

零碳工厂的建设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候变化。

全球工业领域是碳排放的大户,零碳工厂的推广可以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释放,对于应对全球变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经济方面

从长期来看,虽然建设零碳工厂前期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设备改造和新能源设施建设等,但通过节能措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工厂可以降低能源成本。

例如,随着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工厂利用光伏发电不仅可以满足自身部分用电需求,还可以在一些地区将多余的电量出售给电网,获得额外的经济收益。

3. 企业形象和社会责任方面

企业建设零碳工厂可以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向消费者和社会展示其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态度,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市场竞争力。

这在当前消费者越来越关注绿色环保产品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环境下,尤为重要。

五、零碳工厂相关政策支持

1. 资金补贴与奖励政策

建设补贴:许多地方政府对零碳工厂的建设给予资金补贴,用于支持企业购置节能设备、安装可再生能源设施、进行低碳技术改造等。

例如,昆山市发布的《关于推进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征求意见稿)》提到,对经认定的“近零碳工厂”予以最高100万元奖励。

运营奖励:对于成功创建并持续保持零碳运营的工厂,政府会给予一定的运营奖励,以鼓励企业长期维持低碳生产模式。

如一些地区会根据企业每年减少的碳排放量给予相应的资金奖励。

2.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所得税优惠对投资建设零碳工厂的企业,在企业所得税方面给予一定的减免或优惠。

例如,企业购置用于零碳生产的专用设备,其投资额的一定比例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对零碳工厂生产的绿色产品,在销售环节给予一定的企业所得税减免。

增值税优惠:对零碳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等,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对企业购买的低碳、环保原材料,其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加大抵扣力度。

3.土地与资源保障政策

土地供应优先:在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政府优先保障零碳工厂的建设用地需求,为其提供合适的建厂用地,并在土地出让价格、土地使用年限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

可再生能源配额保障:政府确保零碳工厂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有足够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如保障企业能够获得一定数量的太阳能、风能等发电指标,以满足其清洁能源的使用需求。

4.技术研发与创新支持政策

科研项目支持:政府将零碳工厂相关技术研发纳入科技计划项目,给予科研经费支持,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零碳技术研究,如高效节能技术、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

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零碳工厂建设创新平台,如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对这些创新平台的建设和运营给予资金补助和政策支持,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5.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

人才培训补贴:政府为零碳工厂的员工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对参加低碳、节能、环保等相关培训的企业和员工给予培训补贴,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人才引进支持:在人才引进方面给予零碳工厂政策倾斜,如对企业引进的高端低碳技术人才、能源管理人才等,在落户、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

6.标准制定与认证支持政策

参与标准制定:鼓励企业参与零碳工厂的标准制定工作,对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定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荣誉,提升企业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认证费用补贴:对企业进行零碳工厂认证的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降低企业的认证成本,提高企业进行零碳认证的积极性。

7.金融支持政策

绿色信贷:引导金融机构为零碳工厂建设提供绿色信贷支持,放宽贷款条件,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碳金融创新:支持开展碳金融业务创新,如碳资产质押贷款、碳债券、碳保险等,帮助企业盘活碳资产,拓宽融资渠道。

六、零碳工厂建设的技术路径

1. 能源利用与转换技术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可在工厂的厂房屋顶、墙面以及厂区空地等区域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工厂的生产设备、照明系统等提供清洁电力。

例如,隆基绿能在其部分工厂大规模应用光伏技术,实现了部分生产环节的零碳用电。

风力发电技术:对于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工厂可以在厂区内或周边合适的位置安装小型风力发电机,为工厂补充电力。如金风科技在其部分生产基地利用自身的风力发电技术优势,建设了小型风力发电设施。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将工厂产生的有机废弃物,如木材废料、农作物秸秆、废弃油脂等,通过厌氧发酵、热解等技术转化为沼气、生物柴油、生物炭等能源产品,用于工厂的供热、发电或作为生产原料。

氢能利用技术:包括氢气的制取、储存和应用技术。如采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将产生的氢气用于燃料电池汽车、氢燃料电池叉车等,替代传统燃油车辆,减少碳排放;也可以将氢气用于工业生产中的还原反应等工艺。

2.能源管理与优化技术

智能能源管理系统(EMS):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时监测工厂内各类能源的消耗情况,如电力、热力、燃气等,通过对能源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实现能源的精准调度、优化分配和节能控制。

例如,施耐德电气的EcoStruxure能源管理系统已在多个工厂得到应用。

能源效率提升技术:通过对生产设备进行节能改造,如更换高效节能的电机、水泵、风机等设备,采用变频调速技术、无功补偿技术等,提高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3.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

碳捕集技术:从工厂的燃烧排放源,如燃煤锅炉、燃气轮机等,以及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高浓度二氧化碳排放源,如钢铁厂的高炉煤气、水泥厂的窑尾废气等,采用化学吸收法、物理吸附法、膜分离法等技术捕集二氧化碳。

碳利用技术:将捕集到的二氧化碳进行资源化利用,如用于生产化工产品,如尿素、甲醇、碳酸二甲酯等;也可以用于食品和饮料行业,如在啤酒酿造中用作碳化剂;还可以用于强化采油(EOR),提高原油采收率等。

碳封存技术:将捕集的二氧化碳输送到合适的地质构造中进行长期封存,如深部咸水层、枯竭的油气田、不可开采的煤层等。

4.绿色生产与循环经济技术

绿色工艺技术: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更环保、低碳的生产工艺,如采用水性涂料替代有机溶剂型涂料,减少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排放;在金属加工中采用干式切削技术,减少切削液的使用和废水排放等。

余热余压回收技术:回收工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余压,如钢铁厂的高炉煤气余压、水泥厂的窑头窑尾余热等,用于发电、供热或预热原材料等,提高能源的梯级利用效率。

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建立完善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如对废旧金属、塑料、纸张等进行回收再利用;将生产过程中的废水经过处理后循环使用,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和再制造等。

5.建筑节能技术

高效保温隔热材料:在工厂建筑的墙体、屋顶、门窗等部位使用高效保温隔热材料,如聚苯板、岩棉板、聚氨酯泡沫等,减少建筑物的热量传递,降低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的能源消耗。

自然通风与采光技术:合理设计工厂建筑的布局和朝向,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如设置通风天窗、通风井等,利用自然风降低室内温度和湿度,减少空调的使用;同时,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如采用透光性好的玻璃幕墙、采光天窗等,减少人工照明的能耗。

太阳能光热技术:在工厂的生活热水供应系统中,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或太阳能集热系统,利用太阳能加热生活用水,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图片


零碳园区

随着“双碳”政策的持续推进,零碳园区的建设热度不减,各行各业的广泛参与,新能源公司、信息化公司、设备厂家、碳管理公司、传统能源企业、建筑行业等都即将或正在零碳园区的建设与运营浪潮中。

据统计,80%以上的GDP和90%以上的创新在园区内产生。不夸张的说,“城市,一半以上是园区”

(一)定义

零碳园区是指在园区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方位系统性融入碳中和理念,依托零碳操作系统,以精准化核算规划碳中和目标设定和实践路径,以泛在化感知全面监测碳元素生成和消减过程,以数字化手段整合节能、减排、固碳、碳汇等碳中和措施,以智慧化管理实现产业低碳化发展、能源绿色化转型、设施集聚化共享、资源循环化利用,实现园区内部碳排放与吸收自我平衡,生产生态生活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园区。


图片

附录:“双碳”发展必经之路—零碳园区认定与建设路径

零碳园区相关认定标准


目前,国内已出台了多项与零碳园区相关的团体标准,这些标准从不同侧重点出发,为零碳园区的创建、评价等环节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指导不同类型园区零碳创建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发布的 T/CSP-STC 51-2020《智慧零碳工业园区设计和评价技术指南》,侧重于对现有工业园区开展评价,指导其进行节能、低碳及智慧化改造。

该标准会从工业园区的厂区及建筑系统、能源系统、智能与绿色生产系统、交通系统、水系统、废弃物处理系统、能源监测与控制系统、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以及附属设施系统等多方面的设计指标入手,帮助园区梳理现状,找出可优化提升的关键点,引导园区借助智慧化手段实现低碳甚至零碳运营,比如促使园区引入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对能源消耗精准把控,推动生产设备的智能化升级等。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中国标准化协会联合发布的 T/CSTE 0042-2022(T/CAS 584-2022)《低碳 / 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指南》,重点在于提出园区建设中需考虑的低碳因素,主要针对以零碳为目标的新建工业园区建设给予指导。

在园区规划之初,它能助力从选址、产业布局、能源规划等源头环节就融入低碳理念,像指导园区选择在零碳能源丰富、物流交通便捷、资源(物质)供应及消纳容易的地方进行建设,并且导入绿色低碳产业或能够利用区域优势满足产业转移的企业,构筑产品上下游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确保新建园区从一开始就朝着零碳方向科学、有序地发展。

上海市节能环保服务业协会发布的 T SEESA 010-2022《零碳工业园区创建与评价技术规范》,其以传统工业园区为对象,提出了创建路径和评价方法,侧重于指导存量工业园区的零碳创建提升。

鉴于存量园区在基础设施和产业形态方面往往受限较多,该标准为其提供了系统且具针对性的改造方案。

例如,在基础设施系统方面,引导园区建立集中的能源(能源工质)供应、废水处理等公共配套设施,发挥集约化、高效化、易调配的优势,同时在园区公共场所、道路照明等采用节能灯具、可再生能源灯具以及智能感应控制技术,提高公共用地的绿化率等;在能源系统方面,鼓励园区及企业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建设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生物质能发电系统,配套建设储能系统、多能互补系统、分布式能源站等,全方位推动存量园区实现零碳转型。

零碳工厂建设路径


图片
 
图片    



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了《关于组织申报贵州省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的通知》,附件有《贵州省零碳工业园区评价要求(暂行)(2024年)》(以下简称《评价要求》)。《评价要求》分为总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式、评价流程、评价要求、评价方法、评价报告、监督管理等八部分。

一、总则。明确了零碳工业园区的定义、目的和范围、基本要求。

(一)定义:零碳工业园区是指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于园区运行管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能源利用、资源利用等过程,以实现碳中和为主要目标,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碳中和技术等节能降碳措施,全方位实现绿色低碳和循环可持续发展,实现一定程度零碳绩效的工业园区。

二)目的和范围。目的:旨在为工业园区积极推动绿色低碳、零碳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撑,助力工业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适用范围:适用于贵州省工业园区开展零碳工业园区评价。鼓励工业园区对照本文件的指标体系创建零碳工业园区。如无特殊说明,本文件中的园区、工业园区,指的是省级、国家级开发区(包括高新区、经开区、综保区等)。本文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完善。

(三)基本要求

1.具有法定边界和范围、具备统一管理机构的工业园区,且以产品制造和能源供给为主要功能,工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涉及化工园区的应通过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定。

2.近三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和质量事故、级(重大)及以上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3.未在国务院及有关部委相关督查工作中被发现存在严重问题。

4.适用时,完成国家或地方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指标。

5.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环境功能区环境质量标准,园区内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各类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均不超过国家或地方的总量控制要求。

二、评价指标体系。碳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运行管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能源利用、资源利用、零碳绩效、加分项8个方面,共计52项指标,而且文件对每一项指标进行解释。

三、评价方式。零碳工业园区评价可由第一方或第三方组织实施,即园区可采取自评价或委托具备评价能力的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价的方式开展评价。针对被评价组织,第一方为组织自身,第三方为与组织没有直接关系的其他组织。当评价结果用于对外宣告时,则评价方至少应包括独立于工业园区、具备相应能力的第三方组织。第三方组织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能力可参考绿色制造第三方评价相关要求。

四、评价流程。应按以下流程开展零碳工业园区评价:成立评价工作小组,明确工作职责;明确评价边界;收集相关资料,组织开展评价;核算评价边界内的碳排放数据;编制评价报告;审核确认评价报告。

五、评价要求。评价主体须符合总则中的基本要求。评价边界应为园区四至范围构成的边界。评价数据宜覆盖评价边界内的全部企业,当数据获取存在困难时,应覆盖全部规模以上企业。园区碳排放总量为园区企业碳排放量的总和。碳排放核算参考相关标准(附件5)。已纳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核算的重点排放企业可直接采用碳排放核算报告和核查报告。目前本文件核算碳排放涉及的温室气体仅包括二氧化碳,碳排放核算范围包括化石燃料燃烧排放、过程排放、园区边界外净购入的电力和热力产生的排放。评价组织应对所出具评价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六、评价方法。包括工业园区零碳指数计算和零碳工业园区分类。

(一)工业园区零碳指数计算

采用计算工业园区零碳指数的方法进行评价。工业园区零碳指数按以下公式计算。


图片


式中:

CI——工业园区零碳指数;

k ——进行评价的三级指标的数量(不含加分项);

i ——三级指标的序号;

CZi——i项指标的指标值;

CZbi——i项指标的引领值。

Bp——加分项总分,定性指标均为1分,定量指标分值计算方式为指标值/引领值。

正向指标(越大越好的指标)和逆向指标(越小越好的指标)数值的无量纲化分别采用指标值/引领值、引领值/指标值。

当某项三级指标不适用时(需说明不适用的原因),可不纳入工业园区零碳指数进行计算(即k值可适当减小)。

(二)零碳工业园区分类

根据工业园区零碳指数,将零碳工业园区分为零碳工业园区(创建型)、零碳工业园区(示范型)和零碳工业园区(引领型),如表2所示。

2零碳工业园区分类

序号

工业园区零碳指数CI

零碳工业园区类型

1

80CⅠ≥60

创建型

2

90CⅠ≥80

示范型

3

CⅠ≥90

引领型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
  • c0103
    c0103 沙发

    非常感谢楼主的无私分享

    2025-07-16 08:42:16

    回复 举报
    赞同0
  • yj蓝天
    yj蓝天 板凳

    资料不错,学习了,谢谢楼主分享

    2025-07-16 07:48:16

    回复 举报
    赞同0

环保大厅

返回版块

5267 条内容 · 7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零碳园区政策大全

零碳园区,是指在一个产业园区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一定周期内(通常为一年),通过清洁技术支持、碳回收技术、能源存储交换等方式全部予以抵消,从而全年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 零碳园区,是指在一个产业园区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一定周期内(通常为一年),通过清洁技术支持、碳回收技术、能源存储交换等方式全部予以抵消,从而全年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现代化产业园区。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