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环保工程 \ 固废处理 \ 高速发展下的结构性失衡与县域农村小型焚烧破局探索

高速发展下的结构性失衡与县域农村小型焚烧破局探索

发布于:2025-08-07 09:11:07 来自:环保工程/固废处理

来源:E20水网固废网

|

作者:张磊

[复制转发]
近来,“垃圾不够烧”“多地抢垃圾”等话题接连登上热搜,垃圾焚烧领域的治理动态不仅成为社会热议焦点,更吸引了各类机构的广泛关注。在“产能过剩”的普遍认知下,背后也存在垃圾焚烧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问题。下沉市场由于垃圾收运体系不完善,覆盖半径有限,产生的垃圾处于无序堆放的状态,偷排偷倒情况时有发生,既污染环境又埋下公共卫生隐患。如何创新治理手段,破解偏远地区的垃圾处理难题,已成为推动行业均衡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的关键课题。       


中国垃圾焚烧行业历经二十余年深耕,已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近来,“垃圾不够烧”“多地抢垃圾”等话题接连登上热搜,垃圾焚烧领域的治理动态不仅成为社会热议焦点,更吸引了各类机构的广泛关注。在“产能过剩”的普遍认知下,背后也存在垃圾焚烧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问题。下沉市场由于垃圾收运体系不完善,覆盖半径有限,产生的垃圾处于无序堆放的状态,偷排偷倒情况时有发生,既污染环境又埋下公共卫生隐患。如何创新治理手段,破解偏远地区的垃圾处理难题,已成为推动行业均衡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的关键课题。    

01

垃圾焚烧产业的高速发展与结构性产能失衡


在全国范围内,垃圾焚烧产业凭借明确的付费机制、清晰的商业模式以及完善的技术工艺,实现了高速发展。相关数据显示,截至 2024年,全国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垃圾焚烧项目已超过1000座,处理规模突破110万吨/日。


     

然而,随着大量垃圾焚烧厂的集中上马,处理规模急剧扩张,行业逐渐显现出产能过剩、 “吃不饱”的问题。这一现象的成因复杂多样: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在规划项目时,对未来垃圾产生量的预判过于乐观,导致项目设计产能远超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区域间缺乏统筹规划,未能充分考量本地垃圾产生的实际规模及周边已有焚烧厂的处理能力,重复建设现象突出, 最终造成全国范围内垃圾焚烧产能过剩。


     

值得注意的是,垃圾焚烧产能过剩并非全域性问题,而是典型的结构性矛盾。例如,天津、河北、浙江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因早期对发展预期过于乐观,成为最早出现 “吃不饱”问题的区域,其垃圾焚烧产能利用率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部分中西部地区受多重因素制约,在项目建设、技术引进和市场培育上相对审慎,供需关系反而能维持在较为理想的状态。由此可见,垃圾焚烧行业的“产能过剩”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不同区域的发展态势差异显著。


02

垃圾治理城乡分化,县域农村的短板凸显


与城市地区垃圾焚烧设施 “产能过剩”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县域农村作为我国垃圾治理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其处理能力与实际需求间的缺口正日益凸显。数据显示,当前县城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仅约65%,而从区域分布来看,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仍以填埋为主导,焚烧处理方式的推广与优化存在巨大潜力。


     

从住建部公开数据来看,近年来我国村镇地区生活垃圾处理率逐年攀升, 2023年建制镇达94.93%、乡达90.33%、镇乡级特殊区域达95.24%,表面上大部分村镇垃圾得到了处理。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这一核心指标,却暴露出村镇垃圾治理的深层短板:2023年建制镇仅为86.06%、乡为74.41%、镇乡级特殊区域为69.36%。两个指标的差值,直接反映出通过简易填埋、露天焚烧、不达标堆肥等非环保方式处理的垃圾占比,村镇地区环境风险仍然突出。      

   

2018-2023 村镇地区生活垃圾处理率 - 无害化处理率差值


     

近期湖南西部山区溶洞堆积垃圾事件,更直观印证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当地自建的焚烧炉因环保不达标被关停,加之垃圾中转站建设滞后,最终导致违规倾倒问题发生。事实上,在我国山区偏远地区,环卫一体化服务往往因行政区域广、服务半径有限而难以全面覆盖,若强行延长服务半径,又会面临财政成本过高的困境。因此,县域农村偏远地区因地制宜探索适配的垃圾治理方案,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点课题。


     

回溯 “十二五”期间,国家曾对村镇小型焚烧进行过探索,但实际应用中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工况不稳定等问题,且烟气净化系统简陋,难以满足严格的烟气排放标准,最终未能形成可推广的成熟模式。这也为当下县域农村垃圾治理的创新路径提供了历史镜鉴。


03

县域农村小型焚烧:挑战、突围路径与发展探索


从全球范围来看,焚烧无疑是垃圾处理的主流且高效的解决方案。但县域农村小型焚烧因缺乏规模效应 ——处理规模低于300吨/日这一临界值,在实际落地中面临诸多困难,也使得社会资本对这个市场格外谨慎。多数村镇日均垃圾产生量不足50吨,且与大型焚烧设施的距离超过30公里。这种治理难题深深植根于其特殊的地理禀赋与经济条件,形成了一套与城市截然不同的复杂挑战体系。


     

具体而言,挑战体现在多个维度:其一,县域农村地区人口密度区域分布不均衡,叠加地形地势等因素,垃圾收集的复杂性远超东部地区;其二,县域经济财政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化,西部偏远地区财力薄弱、财政自给率偏低,成为制约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三,技术层面也存在瓶颈,仍需结合当地实际探索适宜的处理技术。


     

面对这些挑战,行业可从多方面寻求突围。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运营模式便是重要路径之一,其本质是对 “收集—运输—处理”全产业链进行战略整合与深度掌控。由单一主体统筹全链条的投资与运营,通过打破环节壁垒,实现资源的全局调配、流程的极致优化与成本的系统管控,最终构建“边际成本递减+运营效率递增”的商业优势。区域共建也是一种可行的方式。通过市级层面统筹多个县域的垃圾进行统一处理,能够突破单一县域垃圾量的限制。集中建设可摊薄单位基建成本,统一运维能降低长期运营费用,从而实现经济性与效益的最大化。此外,县域小型焚烧项目与工业园区强强联合,可通过长期协议锁定稳定收益,形成“量价双稳”的盈利模型。而以产业园模式推进多元协同,在具备条件的县级区域打造静脉产业基地,处理一般工业固废、农林废弃物、市政污泥等多元固废,既能共享处理能力以摊薄成本,更能通过资源整合提升项目整体商业价值。


     

综合来看,县域农村垃圾焚烧市场存在现实需求,但诸多问题制约着小型焚烧项目的快速落地。未来行业如何突破这些问题,实现经济上可行、模式上贯通、技术上适宜,仍需持续探索。


     

为全面剖析县域农村小型焚烧项目实际落地的堵点和破局路径,揭示其商业风险, E20研究院联合云南合续环境推出固废系列专题——《县域农村小型焚烧发展专题报告》。该报告系统梳理了县域焚烧市场的基本现状、竞争格局,深入解析了行业面临的现实困局与突围路径,旨在为各类市场主体充分了解县域农村地区垃圾治理情况以及小型焚烧的适用性提供参考。

  • yj蓝天
    yj蓝天 沙发

    资料不错,学习了,谢谢楼主分享

    2025-08-08 09:36:08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固废处理

返回版块

9993 条内容 · 185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煤渣倾倒耕地多年”被曝光后,19人被处理

《人民日报》8月4日报道,5月12日,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刊登《煤渣倾倒耕地 多年难以恢复》,报道河南洛阳市新安县一企业在耕地里随意倾倒煤矸石,多年没有处理的问题。     报道刊发后,洛阳市委市政府、新安县委县政府迅速行动,组织相关部门成立联合工作组进行核查。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