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建筑师如何回应:乡愁的回归与载体

建筑师如何回应:乡愁的回归与载体

发布于:2022-03-17 13:53:17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以下文章   来源于:匠山行记



随着乡村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村民活动中心日益成为乡村生活的发生器与新载体。

每一个村民活动中心激活乡村的方式因其不同的背景条件等各有不同,而这类建筑存在的内在意义是什么呢?

本篇文章将通过三个经典案例 (东梓关村民活动中心、“永安之心”村民议事中心、三河村村民活动中心) 来探寻问题的答案。



01
东梓关村民活动中心  
建筑设计:gad × line+ studio




东梓关村民活动中心位于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以北,新老村落交接处。项目作为东梓关村民活动的公共场所,以本土地域为独有文化背景,努力构筑村民共建共享的 “村庄活力源”。



设计通过开放而鲜活的空间场景,延续村庄独有的生命力,以流动的空间体系、本土化的材料语言和充满自发性的建造手段,将有形的空间载体和无形的场所精神融为空间本身的建构逻辑,为村庄注入新的活力。

开放的空间特质满足不同时态下的功能需求,连同连续起伏的屋面与村民生活化的场景,共同构筑 “大屋檐下的微型小世界”。




作为承载东梓关全体村民的公共活动场所,设计以较小的尺度单元承载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细微性。

不同高度的小尺度单元与连廊的组合,空间序列开始变得立体且丰富;青砖墙体呈棱状凹凸排布,以深色石材压顶,与当地常见建筑材料共同呈现自然、传统与当代生活的融合,也映射出村民熟悉的生活场景。





关于 价值感的归属, 也体现在建构方式中。村民活动中心关于公共性的实践和时间记忆的存储,由村民施工队共同参与并最终投入使用。

这样的建造模式能激发甚至自发形成公共活动,而建筑则作为一种媒介,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化连接。[1]





02
“永安之心”村民议事中心
建筑设计:袁烽???????????????????????????????????????????????





永安村海拔落差近300米,上村和下村的垂直交通距离过高。从现状来看,上村交通不便,严重贫困,生活艰难。尤其,村民几乎没有居住、生产外的日常活动场所,所以营造上村村民议事点就成为了这次乡村志愿者活动的目标内容。



设计采用半围合院落的空间原型;场地的方形轮廓被界定为建筑的外边界;院落内轮廓以四分之三圆弧为基础,拓扑衍生成一根自由曲线的檐口,恰与外边界形成外方内圆的空间格局。

在保持室内功能时,最大化开放公共空间,为此“悬浮长廊”的设计策略被形成以实现空间的连续性、水平性与延展性。

屋面以伴随入口高差降落的态势探低,形成入口起点,一直延展到议事间的山墙为止。





上村议事点在整体营造过程中,相对严苛的造价制约着设计概念的产生。通过调研当地的施工和工艺水平,发现夯土建筑是村民建房的主要工艺;


另外,县城里的小钢结构厂是早期建筑工业化的雏形。从低成本建造策略的角度,尽可能与当地工艺协作,联手村民进行议事点的建造。


室外景观台地与地面采用当地村舍的 干砌片石 工艺,褐色的片石取材于下村河床中的砂岩。建筑主体材料夯土墙回应了村寨的在地风貌。夯土配料中的红土可就地取材,其他材料可以直接搬运到现场。


除造价考虑之外,这对深山山顶的施工来说,减少了施工机械的介入,体现了低技化的设计策略。“石脚”和土坯墙体及坡屋面的搭配,演绎了最具在地性特征的立面建构关系。



用新建构回应传统成为建筑本体设计的策略。屋面找形来自算法几何的生成,双曲面形式超越了本地工匠的理解范畴,但这种 非在地的技术 可以通过与工匠的交流建立营造法则。

建筑采用直纹曲面单坡屋面,能迅速排除雨水,也便于指导村民通过简单的数学方法定位、找形并施工。

屋面材料采用当地的小青瓦,不仅因其为未来使用与维护提供便利,而且容易根据几何找形来搭接,后来被称为 像素化找形 ,可以对高维度复杂曲面进行几何降维。



当地人需要的是真正从场地内生长而出的房子,同时需要为大家提供具身而投入的庇护之所。生于自然而融于自然,与强大的自然微妙地对峙,同时又和她紧密依存。

议事点维持了乡村的安定和静谧,村民被抛入一个似曾相识的环境场所,在接纳的同时,它不但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日益增进的家乡归属感。

在尊重当地文脉的基础上,也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建设能力。我们的努力方向应该是, 多元化的乡村话语 对于同质化的城乡一体的反抗,永安村村民议事中心的指向是让建筑重塑乡村的精神家园以及场所记忆。[2]




03
三河村村民活动中心
建筑设计:垣建筑设计工作室





项目位于中国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觅子乡的三河村。该村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关中”村落的典型代表,也是陕西人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家园之一。

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乡村承载了愈发重要的责任,本项目的落成也旨在通过一个好的设计 重塑乡村建筑应有的人文品质和精神内涵 ,满足农村居民群众 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双重需求 ,同时加强农村的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从公共服务的角度,项目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 “乡村综合体” ,包含了老年幸福院、乡村卫生院、乡情村史陈列室、村民信息服务站、乡村产业展示平台、文化活动中心、读书学习室、精神文明宣传中心、乡村大戏台、室外体育场等十项内容,旨在大力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满足农村居民群众 精神文化需求。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项目用一种纯粹的方式探讨了乡村建筑的可能性,这里面包含三个重要方面:
第一,场所精神与乡土环境的再认识;
第二,传统空间与现代乡村生活的再定义;
第三,乡村地域材料的建构表达与当代呈现。[3]






村民活动中心常为功能复合体,以满足村民日常丰富多样的物质使用和精神文化需求 。再者,为当地居民提供开敞的公共活动空间。


运用本土化的材料和建造,在节省预算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似曾相似的场所感。这是一种乡愁的回归,这种回归不是对过去的简单重复,而是对过往知识与经验的迭代,塑造出一个为村民归属感而存在的精神场所。


当然,有时建筑师也尝试非在地性的前沿技术来优化建造,这使得其更具当代设计风骨。


END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0.99 万条内容 · 41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值得细品的28个建筑入口处理手法

入  / 口  /  之  /  美 学习时间到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