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PKPM \ PKPM的桩刚度是怎么确定的?

PKPM的桩刚度是怎么确定的?

发布于:2022-05-24 10:39:24 来自:建筑结构/PKPM [复制转发]

桩刚度的确定

桩刚度是桩筏基础设计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参数,这个参数直接影响着筏板底的反力的分布,进而影响筏板和桩的内力。没有桩刚度这个参数,基础的设计是无法进行的。筏板和桩的各项参数设计完成后,我们才可以使用有限元算法计算得到筏板的位移、内力、配筋,进而完成整个基础模型的设计工作。

(这段话非常重要,如果不捋清楚,设计师容易进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矛盾)


手工指定桩刚度

在设计工作中,桩的承载力、桩型、桩径需要设计师根据地勘和建筑物进行设计,设计经济合理的桩,兼顾施工工艺、施工的方便性。

对于桩刚度而言,现阶段许多设计单位的经验是取桩承载力的50~100倍,与之对应的,程序最容易理解的桩刚度输入方法就是手工指定。现场具备条件的工程,可以根据试桩报告中的Q-S曲线计算,即“桩刚度=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对应的桩顶沉降(m)”,对于有经验的工程师可以根据类似工程经验指定桩刚度。

手工指定的方式是唯一不需要输入地质资料确定桩刚度的方法,其他的两种方法都涉及工程的地质资料。

注:本文提到的《桩基规范》皆指《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沉降反推桩刚度

无论怎么讲,“桩刚度=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对应的桩顶沉降(m)”这个等式是恒成立的,桩刚度沉降反推的估算方法也是根据这个式子,使用相应的假定估算“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和“桩顶沉降(m)”,进而得到桩刚度。

图片

图 1 “沉降反推”的选项


沉降反推,可以选择桩顶压力“整体平均”或“按桩承载力相对比例”(如图1)。由于桩顶的荷载分布情况在有限元计算之前是未知的,但无论如何,桩顶荷载都是上部结构导下来的,所有桩的桩顶荷载之和就是上部荷载汇总的值。

那假定这些桩均分了上部传下来的荷载,也就是“整体平均”。用这个假定的荷载算出因此而产生的沉降;用假定的荷载/因此产生的沉降,即为桩的刚度。

基于这个假定,我们用假定下的荷载结合明德林算法得到沉降。具体的计算方法在之前的公众号文章“单桩明德林算法,沉降为什么会是0?”详细阐述了,这里建了一个简单模型(如图2),我们再过一遍。

验证的模型定义了两个桩,就是为了验证荷载的“整体平均”,单个桩没有平均的说法。

图片

(a)

图片

(b)

图 2 (a)模型简图 (b)上部荷载情况


附加荷载的计算(其实在参数里也可以选择总荷载计算)

m1

=土重度×被挖去土的体积

=土重度×基础底标高×基础底面积

=20×3.8×(3.7×3.7)

= 1040.44kN


m2=1.0恒+0.5活         

=587.9×3+287.9+(0.5×3.7×3.7×25)+10.9*4*0.5

= 2244.5kN


附加荷载:2244.5-1040.44=1204.06kN


整体平均之后,每个桩的桩顶荷载就是1204.06/2=602.03kN


用这个桩顶荷载计算配合明德林算法(如图3),可以得到桩的沉降S=12.34mm

(注意,这个沉降在程序中是看不到的,和计算结果中的沉降是两码事。这属于沉降反推桩刚度的中间过程,毕竟在生成数据的时候就已经出来了,而计算结果中的沉降需要完成受力分析和有限元计算,确定桩顶的受力后方可得出。)

图片

图 3 明德林沉降计算器的结果


桩的刚度为“总荷载/桩数/沉降”= 2244.5/2/12.34 = 90944 kN/m

(注意,桩刚度要用桩总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而不是附加荷载,计算沉降才用附加荷载)

与程序计算的基本一致(如图4),误差一般是程序数据类型差异导致的。

图片

图 4 沉降反推桩刚度的计算结果


桩顶压力按桩承载力相对比例和“整体平均”唯一区别就是荷载的分布,整体平均假定所有桩均匀分配上部传来的荷载,该方法则是按桩承载力相对比例分配上部传来的荷载。关于沉降和桩刚度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这种情况的桩刚度计算就不再展开了。


附录C计算桩刚度

先说理论,《桩基规范》5.7.4、5.7.5和附录C都是围绕m法进行水平承载力与位移的计算,这个方法全称是“采用地基系数进行分析的幂级数法”。

我们国家胡人礼教授较早系统求解和整理了这个方法,思路是假定土体为弹性变形介质,且有沿深度成正比增长的地基系数,再采用幂级数解法求解桩的弹性变形微分方程,进而求解水平承载力与位移。

关于m法详尽的推导和计算过程在胡人礼教授的著作《桥梁桩基础分析和设计》中有阐述,完全读懂这本书需要非常扎实的数学基本功和强大的计算能力,进行m法的推导也有同样的要求,这里不展开。

我只是想说,《桩基规范》的这段计算在使用起来繁琐不堪是有原因的,前辈总结推导的理论确实很难用简单寥寥几句概括。这截图书里一小段推导过程(如图5),大家可以感受一下理论的硬度。除了m法之外,这本书对桩基础的其他桩基的理论都有很好很强的分析,如果有时间也推荐大家看看。

图片

图 5 《桥梁桩基础分析和设计》的内容


设计师作为规范的使用者可以直接使用或者是参考规范的计算方法,这次也展开阐述程序是怎么用附录C计算桩刚度的。

还是这个简单的模型(如图6),地质资料仍然全是填土,这次只布置一个36.5米的桩方便计算。根据《桩基规范》5.7.4和132页的附表C.0.3-2,我们可以得到拉压刚度和抗弯刚度的计算式(发生单位竖向位移时,对应的竖向力既是受压刚度;发生单位转角时,对应的弯矩既是弯曲刚度)。剩下的问题就是各个参数的确定了。

图片

图 6 桩刚度按附录C计算的试算模型


图片

图 7 《桩基规范》附录C.表C.0.3-2


拉压刚度计算

E=30000 N/mm^2   h=36.5 m             A=A_0=πd^2/4 =0.1963 m^2

  ξ_N 是查表得到的0.75,根据《桩基规范》附录C.0.2-6,

  m 的计算参看《桩基规范》附录C.0.2-3和附录C.0.2-1,因为这个模型每层土都是一样的,相当于没有分层土,所以参照5.7.5取35~100的中间值m=67.5 。

    C_0=m·h =67.5 ×36.5 =2463.75  

将各个参数带入公式,可以得到桩的拉压刚度ρ_NN=227.690 MPa

计算结果与程序一致。

图片

图 8 拉压刚度的计算结果


抗弯刚度计算

抗弯刚度的计算稍复杂,但也是根据规范一步一脚印推导得到的。


图片

图 9 《桩基规范》附录C.表C.0.3-1


δ_MM、δ_HH、δ_MH 的计算原理在《桥梁桩基础分析和设计》中详细阐述了,这里只聊计算过程。

α 的计算:

根据《桩基规范》的5.7.5-1得到α


其中EI需要参考《桩基规范》5.7.2-4、5.7.2-6

图片

α_E 是钢筋的弹性模量与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比值、ρ_g是桩身配筋率默认取0.4%

由于h=36.5≥2.5/α=2.5/0.988,所以K_h=0

根据续表C.0.3-5 及其注释,取h ?=4.0,即可得到(B2D4-B4D3)等各项查表值

带入计算之后,ρ_MM=118.069MPa,与程序吻合。


图 10 抗弯刚度的计算结果


图片

图 11 程序拉压刚度、抗弯刚度根据附录C的计算结果


结论

我们明确桩刚度的重要作用,最好的确定桩刚度的方式肯定是现场试桩实验;程序也也尊重工程经验,在设计师具备经验时可以手动确定桩刚度的值并输入。

最后,程序也提供了依靠明德林沉降和《桩基规范》附录C的两种计算方法,这两种方法可以给设计师参考。本文阐述了程序提供的两种方法的原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点击查看↓↓↓

PKPM软件应用实战班

image.png


了解更多,扫码咨询老师


机电二维码.png



  • xiaobuxiong
    xiaobuxiong 沙发

    学习了,非常好的资料

    2023-02-02 15:47:02

    回复 举报
    赞同0

30.86 万条内容 · 480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PKPM超筋超限问题

有人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超筋超限这里写了好几页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