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道路桥梁 \ 交通规划 \ 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20年-2035年)获批

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20年-2035年)获批

发布于:2022-09-02 09:20:02 来自:道路桥梁/交通规划 [复制转发]

《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20年-2035年)》已于近日获市政府批复。   规划线网总规模约2683公里,包括区域快线和城市轨道交通。其中区域快线由15条(段)线路构成,总里程约1058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由38条线路构成,总里程约1625公里。

01

规划线网总规模约2683公里

?

北京轨道交通历经近60年发展,已形成包含783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及365公里市域(郊)铁路的超大规模线网网络。
围绕“都”与“城”的建设,此次规划构建了“内面外廊、以快为先、空间融合、枢纽锚固”的线网布局。分区域、分层次形成高速(城际)铁路、区域快线(含市域(郊)铁路)、地铁快线、地铁普线四网融合,国家级、区域级和城市级三级枢纽锚固的规划网络。
总体方案显示,   规划线网总规模约2683公里,包括区域快线和城市轨道交通。   其中   区域快线(含市郊铁路)   包含市郊铁路线路及新建区域快线,由   15条(段)线路   构成,总里程约1058公里。   城市轨道交通     38条线路   构成,包含地铁普线、地铁快线、中低运量、机场专线等,总里程约1625公里。
从功能看, 区域快线(S线) 是提供北京都市区主要节点之间快速服务的轨道交通方式。 地铁快线(R线) 是中心城区与副中心、多点新城与中心城区之间快速联系的主导轨道交通方式,线路以服务通勤客流为主,提供大站快车式服务; 地铁普线(M线) 则强调尽可能覆盖城市主要功能区,满足多样化出行需求,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正式获批高清大图↓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02

形成8个铁路全国客运枢纽

?

规划明确,依据城市发展要求和地区发展条件,构建国家级、区域级和城市级三级枢纽体系。
国家级客运枢纽依托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干线铁路打造,用于承担国家长距离铁路和首都地区市郊铁路客运功能。   包括   8个铁路全国客运枢纽     2个预留客运枢纽   。其中,8个铁路全国客运枢纽为   北京北站     北京西站     北京南站     北京站     丰台站     北京朝阳站     城市副中心站     清河站  
区域级客运枢纽依托城际铁路和区域快线打造,主要布局在中心城区与多点新城地区,用于承担京津冀核心区域和首都圈地区客运功能。中心城区的区域客运枢纽主要功能为加强重点功能区对外辐射力,带动区域协同发展,如金融街站、北京东站等。多点新城的区域客运枢纽主要功能为提升区域发展动能,如昌平站、顺义站、黄村火车站等。
城市级客运枢纽依托区域快线、地铁快线和地铁普线打造若干个轨道交通换乘节点,服务城市集中建设地区客运需求、支撑城市功能区及主要就业中心发展,如丽泽站、望京站、霍营站等。

03

实现三城一区与机场直达

?

服务“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是规划提出的重要内容。
服务政治中心方面,一是提升服务水平,净化地面交通;   新增地铁快线廊道   ,提升办公政务人员出行效率;   疏解北京站、北京北站长途功能;围绕轨道站点推动城市更新   提升环境品质。
服务文化中心方面,聚焦两轴地区,并提升文化中心重要节点服务;加强对奥林匹克等文化功能区和沙河等高教园区的服务。
服务国际交往中心方面,   优化提高国际交往功能区与机场、铁路枢纽的直达性;加强国际交往承载地本身内外轨道交通服务。
服务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利用枢纽提升区域辐射力,   实现三城一区与机场直达;   提升科技创新三类人群的职住联系服务,提高通勤效率;   三城一区内部构建公共交通走廊,加强与骨干轨道线路接驳换乘。

04

四环内实现面状覆盖

?

按照“中心城加密度,外围提速度,跨界留联通度”的思路,规划形成了“内面外廊、以快为先、跨界联动、枢纽锚固”的布局。
在市域层面,线网呈现“半环+放射”的形态,围绕副中心和多点新城形成半环构架,围绕中心城形成七个方向的放射廊道;     中心城区范围   ,呈现   “双环棋盘+放射”   形态,其中   四环内     面状覆盖     边缘集团     放射廊道式   服务;在   城市副中心   范围,以   “环+放射”   形态实现面状覆盖;在   多点地区   提供   “一快一普”   的廊道式服务;在   一区及跨界组团   主要提供   点式服务  
具体来看,中心城区弥补断点、增加覆盖、提升服务为核心强化提速度、优衔接、补结构。城市副中心加强与中心城联系及对新城和北三县的辐射带动,同时加强内部面状网的构建。   多点地区   充分发挥既有轨道廊道作用,   原则上均提供“一快一普”的轨道服务,重点方向提供“两快”条件     一区   采用   市郊+城际   的复合服务模式,   实现高效绿色发展。分层次提供跨界组团的差异化轨道交通供给服务。
北京轨道交通线网将实现“一张网”运营,以更高的水平构建市域(郊)铁路网,用更强的服务优化运营网络布局,以更高的效率疏解非首都功能。

05

中心城区内45分钟可达

?

规划目标明确,要坚持城市跟着轨道走,提升绿色出行比例,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及功能布局,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轨道上的北京城”。
提高轨道出行比例   ——规划全市绿色出行占比80%以上,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的轨道交通占比27%以上。放射廊道轨道交通出行比例占40%以上。
加大轨道站点覆盖率   ——规划站点800米范围覆盖全市50%的居住人口和56%的就业岗位,覆盖中心城区71%的居住人口和76%的就业岗位、城市副中心81%的居住人口和73%的就业岗位。
提升轨道出行效率   ——中心城区内45分钟可达,副中心内、主副之间及多点至中心城区30分钟以内;一区及跨界组团至主副中心一小时以内。
减少交通碳排放   ——通过轨道交通优化出行结构,促进交通出行人均碳排放下降20%-30%。

06

71个微中心带动城市更新

?

轨道微中心是与轨道交通站点充分融合、互动,可达性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高,具有多元城市功能,具备场所感和识别性的城市地域空间。北京市第一批共划定了 71个微中心 ,涉及14个区、28条线路。
微中心以创新的理念推动轨道交通与城市协同发展。通过底线控制、用地集聚等手段提升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聚合发展能力,实现城市轨道与城市的融合,带动城市更新、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居民生活和出行品质。 →部分微中心试点
此外,规划提出,要培育站点周边 “轨道+慢行”“轨道+公交”出行模式,在公共交通不完备的站点周边,合理推动驻车换乘。加快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慢行设施建设,着重打造轨道车站800米核心影响范围内的步行空间以及轨道站点3公里内的骑行系统,构建安全、便捷、连续、舒适、宜人的慢行环境。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交通规划

返回版块

3326 条内容 · 10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项目赏析]苏州古城慢行交通规划

“旺盛的需求、有限的供给”是大多数历史城区交通的共性特点,苏州古城尤为显著。苏州古城既是旅游中心,也是就业中心。苏州古城有十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十七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一百七十八处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有十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十七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一百七十八处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游客络绎不绝。同时,苏州古城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高,商业、办公、文化功能集中,承载着城市中心的职能。合理组织交通是保障苏州古城各项活动有序开展、各项功能有效发挥的前提。本项目以苏州古城为研究对象,从综合交通视角对古城慢行交通进行系统梳理、优化,促进机动化交通减量、慢行交通增量,提升交通体验,从而达到古城保护、利用和开发的协调开展。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