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山西国保洪福寺营建维修历史研究

山西国保洪福寺营建维修历史研究

发布于:2022-11-20 21:36:20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复制转发]

截止目前,我国一共公布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计5058处。包括古遗址1194处古墓葬418处古建筑2160处石窟寺及石刻307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952处其他27处




定襄洪福寺是晋北地区一处历史悠久的寺庙,拥有较为独特的堡式寺院格局,文物价值颇高。主要以洪福寺现存文物和建筑格局为基础,通过考证寺内碑刻、经幢、题记记载,同时结合县志、访谈及相关著录资料,对洪福寺历代营建及维修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并初步探讨寺庙各时期的文物及平面布局演变情况,从而大致勾勒出洪福寺营建维修的历史轨迹。




1 洪福寺概况


洪福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宏道镇北社东村,地处忻定盆地东部,五台山余脉与系舟山的夹角处,背靠龙山、凤山,面临同河,视野开阔。寺坐北向南,筑于高7 m的土台之上,四周围设周长约400 m的堡墙[1](见图1)。创建年代不详,宋金时期已存,明清屡有增建修葺。现存中轴线南端山门穿堡墙而过,北为正殿,东侧为东配殿,与正殿间存过门,正殿西侧为西耳殿(见图2)。北侧堡墙存烽火台一座。其中,正殿为金代遗构,余为明清建筑。正殿、东配殿及西耳殿内存有像设。寺内另存金、明代经幢及明清碑碣等。洪福寺保存有金至清的建筑、塑像、经幢、碑刻等文物,历史文化内涵丰富,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图1 洪福寺外景


图片

图2 洪福寺现状格局示意图

(据山西重德古建筑规划

设计有限公司相关测图改绘)


2 洪福寺营建维修历史分析


洪福寺经历了漫长的营建过程才形成现今所见之貌,寺内现存文物和平面格局保留了历代营建的痕迹,所存金至清的经幢、碑碣及题记记载了寺宇营建修缮的历史信息,县志记载、村人访谈及相关著录资料[2]也为寺宇历史研究提供了补充与参考。综合这些材料,可以大致梳理出洪福寺内文物及布局发展演变的情况,加深对其营建维修历史的了解。


2.1 洪福寺的创建


关于洪福寺的创建年代,目前所见资料中未有明确记载。寺内现存金代经幢中有宋绍圣二年(1095)至金天会十年(1132)的相关记载,已称洪福寺为“本院”或“本寺院”;又据寺内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碑中记载“年岁可考至院心石亭载,宋宣和金天会间……此殿已称古院,则其创建之由邈乎远已”,可知洪福寺在北宋后期绍圣二年(1095)时已经存在,其创建年代应在此之前。


2.2 宋金时期的洪福寺


2.2.1 宋金时期洪福寺营建维修情况


宋金时期是目前洪福寺有确切文字记载和实物证据的最早营建维修时代。据金天会十年(1132)经幢记载,僧惠广“宋绍圣二年……与本院僧清海同伴云游泗州……本寺院戒行精严……到此已后,其寺修缉,廊宇佛像一新,后于大宋宣和七年十月间……”,说明洪福寺在宋绍圣二年(1095)到宋宣和七年(1125)之间曾经历过重修,当时本寺已称“寺院”,“廊宇”和“佛像”修葺一新。


洪福寺正殿在宋金时期应已存在。现存正殿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见图3)。殿内彻上明造,内外槽柱网间形成环绕中央佛台的礼拜空间,符合早期佛教仪轨设置。厅堂造特征明显,当心间及次间梁架结构为六架椽屋前乳栿后搭牵用四柱,三椽栿插入前排内柱与搭牵相交,平梁之上设侏儒柱、合木沓、叉手、脊槫(见图4)。柱头多作卷杀,檐柱有所生起,内柱比檐柱高,其上置大斗承托梁栿,纵断置长槫和襻间枋联结,平槫下用散斗承替木。前檐斗栱较大,用材规整,与柱高之比为1∶3[3;前檐柱头斗栱外跳为六铺作单杪双下昂计心造,瓜子栱、令栱有抹斜处理,里转华栱三跳,第一跳偷心;下昂昂身压于乳栿下,昂头作劈竹式,昂面中央多起棱;前檐补间斗栱每间一朵,置于普拍枋上,两侧出45°斜栱,作抹斜处理。正殿保留有较多早期建筑特征,年代应不晚于金,成为宋金时期洪福寺营造的重要实物证据。

图片

图3 洪福寺正殿


图片

图4 正殿梁架


关于宋金时寺内“廊宇”的情况,参考山西境内现存宋金时期庙宇建筑图像资料[4]及相关建筑格局研究成果,可知宋金时期庙宇已有在主要殿堂周边建造廊房构成回廊,环绕主体建筑形成封闭式方形庭院的格局[5],推测洪福寺的“廊”可能指当时正殿两侧的廊房式建筑,但其具体情况尚不可考。


在像设方面,现正殿中央佛台上存毗卢遮那、文殊、普贤华严三圣及二弟子、二胁侍菩萨、二护法金刚共9尊塑像,宋绍圣二年(1095)至宋宣和七年(1125)间的维修中曾对此坛塑像进行过重新装銮[6]。此组塑像比例匀称,姿态自然生动,面目刻画细腻,衣纹简练流畅,突破了一般宗教偶像的呆板模式[1]25(见图5),被认为是宋金时期塑像,后代重妆,成为宋金时寺内佛像营造的证明。

图片

图5 正殿毗卢遮那佛与二弟子像


金天会十年(1132),僧惠广等出资“于寺之东南隅建经幢一所”,寺内现存金代经幢残段记载了其本身的建造年代及初始位置。清乾隆《崞县志》中记载洪福寺“在县东南百里许北社村,创建无纪,金天会十年、明嘉靖三十一年、万历三十六年、国朝康熙三年、四十九年相继修葺”[7],但金代具体修葺情况不详。


2.2.2 宋金时期洪福寺平面布局初步推测


综合现存材料,初步推测宋金时期洪福寺应已形成基本的佛寺院落格局:寺内已存正殿,两侧可能有廊,院前应设山门供出入;正殿内佛台上供华严三圣等佛教塑像;寺院东南隅于金代建经幢一座(见图6)。

图片

图6 洪福寺宋金时期建筑格局推测示意图

(金天会十年后)


2.3 明代的洪福寺


2.3.1 明代洪福寺营建维修情况


洪福寺元代情况尚不可考。到明代,洪福寺迎来了营建维修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明弘治十七年(1504),曾整修过正殿屋面,并在屋顶上安装了琉璃脊饰。正殿屋顶现存脊刹上有“峕大明弘治十七年歲次甲子孟秋月吉日造”题记,琉璃质脊刹、鸱吻、脊筒等脊饰多保持明代风格。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营建了洪福寺四周雉堞堡墙。在明清时洪福寺堡称“崇仁堡”[2]16,为崞县(今原平)堡寨之一。据寺内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碑《重修洪福寺记》所载,“嘉靖二十九年秋,虏入寇雁门,时族祖景州守东渠公致仕里居,率里人据其险守保,虏至,望之辄引去,自是环寺筑雉堞为堡……嘉靖三十九年秋,虏复拥众内讧,隃望是堡,又辄引去”,说明堡墙的建造主要是为了抵御外虏。现存堡墙利用所在高台地势环寺而筑,夯土质墙体,基本延续明代特征;北侧堡墙上存夯土烽火台一座,应与堡墙同为明代所筑(见图7)。而在堡墙修筑之后,应会重新布设出入口式建筑,结合现存山门情况,推测寺院山门可能于堡墙筑起后改开在南侧堡墙上。

图片

图7 洪福寺堡墙及烽火台


明嘉靖三十一年至三十九年(1552—1560),洪福寺经历了较大规模的修缮与营建活动。据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碑载,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寺则以久寖溃又以大难葺”的情况下,僧明春及其徒真旺募资于崞县、定襄、五台诸乡,对洪福寺进行重修,“阅数年而废寺复新,左廊及钟鼓楼亦以次创建焉”,至嘉靖三十九年(1560),工程受外虏侵扰及灾荒影响而止,两僧也去往他乡糊口;而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碑《春公和尚行实记》中也提到嘉靖时僧明春“见大殿高危,梁栋损斜,基壁隳陂,塌路崩摧,无人可料”,于是“募化檀资”进行修缮,“不其年而殿宇翻瓦塌路甃成,廊庑已备,乐楼已完”。说明在嘉靖三十一年至三十九年(1552—1560)期间对寺内正殿等殿宇进行了维修,屋瓦、踏跺重新铺砌,台基、梁柱等也可能得到修葺;同期还创建了左廊及钟鼓楼,使寺院建筑格局发生变化。“左廊”既是创建,推知不论宋金时期寺内“廊”的状况如何,到明嘉靖时左廊所建之处应已无建筑。寺内现存东配殿面宽五间,进深四椽,梁架为四架梁前出单步梁,通檐用三柱,单檐单坡悬山顶,五檩前廊式结构(见图8);殿内明间上金檩随檩枋存题记“峕大明國嘉靖叁拾伍年歲次丙辰貳月辛卯拾貳日辛丑吉時甲午起東行廊壹所”,明间南缝及北次间北缝四架梁也存题记“崇仁都……故高祖致仕官梁廣……”及“洪福寺住持人明春門徒真……”,推测东配殿即为碑中所述“左廊”,营建时间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明代所建钟鼓楼现已不存,但根据中国古代寺庙中钟鼓楼的一般布局情况,推测其位置应分列于寺院前部东西两侧。

图片

图8 洪福寺东配殿


明隆庆二年(1568),据《重修洪福寺记》碑载,在虏乱灾荒平息后,明春与真旺返回洪福寺,面对寺宇“又寖溃”的状况,两僧“缺者创之,颓者易之,圮者以石甃之”,对洪福寺进行了再次修缮。又据《春公和尚行实记》碑载,明春去世后,真旺募资“塑正殿焰光三枝,辉腾碧汉,金彩俱彰”,可知正殿内三主尊像后现存彩塑焰光背屏应为明代所作。主尊像上方现存华盖、两身立佛及十六身乐伎悬塑,从整体上看与焰光背屏的风格特征较为相似,可能为同期塑造(见图9)。

图片

图9 正殿文殊像焰光背屏及上方乐伎悬塑


直至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在寺内立碑《春公和尚行实记》及《佛说阿弥陀会四十八愿度生序记》,立经幢《庄严亲教春公宝塔》,“左碑右塔求贻后尔”。据《佛说阿弥陀会四十八愿度生序记》碑阴“妆修罗汉功德主……”的记载,推知在此之前还对寺内塑像进行过妆修。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立碑《重修洪福寺记》,记述了明嘉靖至万历间重修洪福寺的相关经过。


万历四十三年(1615),“修西廊,新塑龙母五龙王一堂”。说明此时西配殿建筑得到修葺,并在其内新置龙母龙王一堂塑像。寺内现存与东配殿相对的西侧建筑已非原物,据相关著录及村人访谈,原西配殿又称龙王殿,形制亦为五开间前廊式结构。万历四十五年(1617),正殿经历再次修葺,并“新雕金妆佛一千尊”。正殿内东西山墙前所存山崖洞龛式悬塑应于此时建造,并在其中雕造千尊金装佛像(见图10)。天启元年(1621),维修东廊,并在其内塑地藏菩萨一尊。寺内东配殿又称阎王殿或地藏殿,殿内现存地藏菩萨塑像一尊居于中央,两侧为侍者、十殿阎王、功曹判官等塑像,其造像配置应基于明代的营建。天启二年(1622),在寺内立《重修北社洪福寺碑》,将上述万历四十三年至天启元年(1615—1621)住持僧福兰及李楠等当地乡贤重修洪福寺的情况记录其上。

图10 正殿山崖洞龛式悬塑


明崇祯时,据正殿当心间东缝前檐金柱所存题记“新粧赤金主像功德主王氏……崇禎十一年七月吉日記”,可知崇祯十一年(1638),曾对殿内主像进行重装。又据正殿内三椽栿下随梁枋题记“崇禎拾貳年季春吉日功德主李昂時……”“誥封夫人朱氏施樑壹根崇禎拾貳年叁□□壹日記”“崇禎拾貳年季春吉日本里李雍男功德主李……趙氏施樑壹根銀壹拾兩”及“功德主增廣生員李悆施梁壹根”,说明在明崇祯十二年(1639)再次修缮正殿,现当心间及东西次间三椽栿下的四根随梁枋即为此时遗存。


2.3.2 明代洪福寺平面布局初步推测


综合现存材料可知,至明代晚期,洪福寺总体格局应为寺院位于高台上,四周堡墙环绕,殿宇位于堡内偏东,其北侧堡墙筑有烽火台。正殿基本保持宋金时位置,殿内佛台上塑像重装,三主像后设焰光背屏,上方有乐伎等悬塑,东西两山有山崖洞龛式悬塑并置一千尊金装佛像。正殿东西两侧为东西配殿(东西廊),东配殿内塑地藏菩萨等塑像,西配殿内塑龙母龙王像。寺内建钟鼓楼,南侧堡墙上可能开有山门(见图11)。

图片

图11 洪福寺明代平面布局推测示意图

(明万历四十三年后)


2.4 清代的洪福寺


2.4.1 清代洪福寺营建维修情况


清代在明代的基础上对洪福寺继续进行着修建活动。据李晋武先生记述,清顺治二年(1645),在洪福寺西北隅始建“圣化寺”殿宇三间,即现西耳殿,并将原圣化寺(位于滹沱河附近圣化掌)中的三佛像和部分碑刻迁入此殿,形成寺中寺的格局。现存西耳殿建筑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四架梁前出单步梁,通檐用三柱,单檐硬山顶,五檩前廊式结构,仍保留清代建筑风格(如图12所示)。

图片

图12 洪福寺西耳殿


清康熙元年至三年(1662—1664),面对寺宇因连年兵祸而颓圮的境况,住持安材募资对洪福寺进行修葺。康熙三年(1664)立碑《弥陀四十八愿志》。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僧安众住持洪福寺。据乾隆《崞县志》记载“崇仁堡……国朝康熙四十五年先后重修”,推知此时可能还对寺周堡墙进行过局部维修。康熙四十六年(1707)春,安众募资对正殿进行修缮,主要涉及整修屋面、重绘彩画等,至四十七年(1708)冬完工,“殿之板栈腐挠者悉已完整,盖瓦漏缺者悉已坚密,赤白漫漶不鲜者悉已丹铅美好”,并立《重修洪福寺正殿碑记》为证。


清乾隆十二年到十三年(1747—1748),住持僧照海师徒募资维修东西配殿,并立有《重修洪福寺两廊碑》为记。


清道光九年(1829),在正殿前檐当心间上方立横匾,上书“毘盧眞境”,为社人李航之所题。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在山门门额置“洪福寺”匾,为里人李达人书。现存洪福寺山门开在南堡墙半腰处,门前出小平台及台阶,从建筑形制上看应为清代重建。


寺内正殿与东配殿间现存一砖碹小门,上书“通幽處”,应为清代修建的东过门。另据相关著录及村人访谈,在山门北侧原存有一座砖木结构的过厅楼,两层三开间歇山顶建筑,下层为过道及僧人居室,上层供关羽及韦陀像,檐下置匾“山西夫子”亦为李航之所书;正殿前原有一座单孔拱桥,与东过门相对还有一座西过门,这些建筑可能为清代建筑,现已不存,具体修建情况不详。


2.4.2 清代洪福寺平面布局初步推测


从碑刻记述可大致推断出清代洪福寺寺院范围的变化情况。据《重修洪福寺两廊碑》记载[2]60,清乾隆十三年(1748)洪福寺周围“俱列族众之区宇”,且“西廊右侧仍皆李氏屋基”,推知当时堡内东部为寺内殿宇,西部可能还分布有李氏民居。又据清道光年间补刻于明万历碑阴的文字记载,道光十四年(1834)、十七年(1837)及十八年(1838),洪福寺“买庙西屋地”共一亩四分九厘有余,寺外“计开常住地”共五十一亩三分也为寺所有,可知在道光年间洪福寺寺院范围至少向西进行了拓宽。


清代洪福寺整体格局基本延续明代状态,局部有所增益及变动。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碑中有“此殿规模最钜,时代最古,其四围雉堞、东西两廊以及钟鼓诸楼……”的记载,可知清康熙年间寺内正殿、东西配殿、钟鼓楼及堡墙等皆存。综合现存材料推知至清代晚期洪福寺中轴线上从南向北分布有山门、过厅楼、拱桥及正殿,两侧为钟鼓楼、东西配殿及东西过门,正殿西侧为西耳殿(圣化寺),形成较为完整的院落布局(见图13)。

图片

图13 洪福寺清代平面布局推测示意图

(清道光二十九年后)


2.5 民国至现代的洪福寺


根据村人访谈及相关著录资料,民国时洪福寺堡墙内东部为殿宇,西部应为僧人居住区。寺内建筑因抗日战争等战事导致多处受损。钟鼓楼、正殿内千尊金装佛像、西耳殿圣化寺石碑等不存。1946年定襄解放后,当地民兵在洪福寺院内曾挖筑地道。


建国后洪福寺建筑曾用作学校、农副产品加工厂及村公所等。文革时期,寺内过厅楼、拱桥及西配殿等建筑、部分塑像和碑刻等被毁不存。1981年,洪福寺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山西省文物局拨款对洪福寺正殿进行揭顶维修,将残损的望板、椽、脊兽等按原样修理补配。1986年,洪福寺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省政府拨款对东配殿进行落架大修。1998年成立定襄县洪福寺文物管理所。2001年,洪福寺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再次对洪福寺进行修缮,主要涉及正殿、东配殿、西耳殿等的现状整修。寺内现存除文物建筑外的其他建筑均为现代所建,主要为管理用房及相关设施。


3 结语


定襄洪福寺创建情况不详,在北宋绍圣年间已存于世。宋金时期洪福寺已具备由正殿、廊宇等组成的基本佛寺院落格局,并对寺内建筑及像设进行过重修。明代洪福寺内建筑及像设等经历了多次不同程度的营建和维修,寺院居于高台、四周堡墙环绕,殿宇位于堡内偏东、中轴对称分布的平面布局得以明确。清代在明代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建造和修葺,洪福寺内建筑布局进一步完善,而西耳殿作为新圣化寺的所在,形成寺中寺的格局;另外通过买地等拓展了寺院用地范围。近现代洪福寺的建筑、像设及碑幢等受战乱等影响又经历了损失和变化,但也随着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加强而得到了专业的保护、修缮和管理,终成现存形态格局。经过历代营建维修,洪福寺以其殿在堡中的特殊格局、历史悠久的建筑、塑造精美的像设、记载丰富的碑幢等成为中国古代佛寺建筑遗产中的珍贵实例,随着社会的发展,洪福寺将在更加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下继续发挥其文物价值,向世人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注释和参考文献:略

作者:宋阳   

文章来源:山西建筑,2022年07期

原题目:《山西定襄洪福寺营建维修历史考略》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仅供学习参考,如有出入,请以原刊原文为准

特别鸣谢:宋阳老师


知识点:山西国保洪福寺营建维修历史研究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5.11 万条内容 · 137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木材加工对古建筑构件形制的影响

假昂是斗拱中常见构件,其模拟昂的外观,但不具有真昂的结构作用,现存木构实例可追溯至北宋初年,以敦煌慈氏塔?万荣稷王庙大殿最早,其昂头不同于一般的下昂走势,而向前水平伸出,可称为“平出假昂”?约至宋末金初,在初祖庵大殿?善化寺山门与三圣殿,才普遍见有模拟一般下昂走势?昂尖向下斜出的假昂做法,可称为“下出假昂”? 下出假昂虽在现存实例中较平出假昂出现为晚,但却是后世假昂的普遍形式,其昂头斜出向下,昂尖低于拱身下皮,是木构建筑中极少见的弯折构件,而一般构件加工,多顺应木材纹理纵向延展的特点,做长直构件?那么,匠人在制作下出假昂这类弯折构件时,如何利用与加工木材,就成为观察建筑材料与形制做法相互关系的一个有意思的角度?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