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土保持 \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全过程协同路径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全过程协同路径

发布于:2022-12-21 10:09:21 来自:水利工程/水土保持 [复制转发]





核心提示

本文基于生态产品的内在特征,提出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涉及的资源、资产、资本、资金和股金等要素,通过构建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资金化、资金股金化等“四化”复合系统,协同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思路。

本文引用信息

谢花林,陈彬.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全过程协同路径[J].中国土地,2022(11):9-1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发展。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指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开发利用生态产品,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显现化,促进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现阶段,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生态产品确权、抵押等工作机制逐渐完善。但如何打通“资源、资产、资本、资金、股金”间的梗阻,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亟须进一步创新相关体制机制。 

 

1

源资产

推进实物形态向价值形态转变

生态资源资产化是指在不损害生态资源所有者权益的情况下,通过对生态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与保护,将其转化为生态资产的过程。产权制度改革是生态资源资产化实现的关键。当明确生态资源的权属、权责等关系时,生态资源就可以按照一般商品市场规律进行市场化管理,构建基于产权制约的生态资源管理体制,将实物形态的生态资源转变为价值形态的生态资产。

完善生态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科学清晰的生态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能激发市场活力,是生态资源市场化交易的基础。在生态资源归全民所有不变的基本前提下,应开展生态资源的确权登记,摸清生态资源家底(生态资源规模、质量等级、空间分布格局、开发和利用情况等),进一步明确和界定生态资源资产产权主体。同时,多方位创新生态资源资产产权实现机制,多路径探索推动生态资源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机制,适度扩大生态资源资产使用权的出让、出租、抵押等权能。

健全生态资源资产管理制度。 一是明晰政府管理范围。在产权清晰界定的前提下,明确各级政府对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功能区和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生态资源管理权限,完善生态资源资产“共治共管共享”机制,推进生态资源资产高效集约利用。

二是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源头区保护补偿、生态污染付费等制度,加快开展不同区域间的生态补偿行动。

三是创新生态修复激励机制。明确激励政策,推动生态修复,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重建 生态系统。

构建生态资源资产产权交易市场。 一是明确生态资源的供求关系。生态资源的经营主体作为 供给方,提供生态产品,出售生态服务;个人、企业等社会主体作为生态资源需求方,与生态资源经营主体进行市场交易,购买生态资源相关权利。

二是合理确定生态资源资产的公允价值。“估值”方法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为了减少主观意识造成生态资产价值出现较大偏差,需要具备生态学、环境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资产评估人员或评估机构提出专业的评估意见,并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对生态资源进行市场定价。

三是确保交易市场有效运行。从市场的内在角度分析,生态市场的稳定发展需要有完善的生态资产交易规则,有公开、公平、公正的生态市场交易秩序;需要有健全的信息公开体系,能保证交易双方掌握的生态资产信息基本相同,避免因信息不一致而造成生态资源资产不能实现最优配置;需要建立生态市场风险管理部门,有效防范市场交易风险,保证生态资产供求双方的合法权益。从市场的外在角度分析,由于生态资产具有外部性,生态市场很可能因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的偏差而失灵,这就要求政府采取环境税、资源税等措施减少两者偏差。

建立次级产权收益分配制度。 生态产品不仅包含物质供给,还包含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其中物质供给可以通过物理产权进行市场交易,而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需要以类似“知识产权”的形式进行市场交易。为了让生态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能获得公平的收益,应构建收益分配机制, 从而实现生态产品的资源价值化。 

2

资产资本化

推进沉睡状态向活跃状态转变

生态资产资本化是政府、企业、个人在生态资产产权清晰的前提下,通过构建资本化运作方案,进行适宜的资本化运营,实现生态资本价值及其增值的过程。

构建生态资产资本化运作模式。 一是通过生态产品深度开发,实现生产增值。利用生态资产产出能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生产新型生态产品,将生态产品的使用价值通过开发利用的方式转为交换价值,使其进入生态交易市场,实现生产增值。

二是通过生态资产优化配置,实现共生增值。生态资产具有共生关系,通过挖掘生态资产共生功能潜力和科学优化生态资产配置,提升生态资产增值能力和服务能力,开发利用生态资产的收益再投资于生态建设,进而提升生态区的经济社会价值。

三是通过生态资产权属交易,实现盘活增值。权属清晰、权责明确是生态资源权属交易的前提条件,生态资产的使用价值通过使用权交易可以转化交换价值,盘活生态资产。

四是通过生态服务交易,实现服务增值。生态服务价值实现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利用生态补偿、生态服务付费交易等方式获取经济价值,通过开发和资本运作生态服务,实现生态服务市场交易。

五是通过生态产业化,实现创收增值。生态产品可以通过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化运营方式实现经济效益。如,生态环境优美地区,通过保护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并利用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利益相结合,实现生态旅游产业化运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健全生态资产资本化、市场化运营机制。 一是科学界定运营主体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关系。 我国自然资源全民所有,在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资产的过程中,存在着名义产权和实际产权不一致的现象,经常引发政府、企业、社会公众间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权属利益纠纷案件。这就需要在摸清生态资产家底的情况下,加快推进生态资产确权登记法治化进程,划分可经营性生态资产和非可经营性生态资产边界,明确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责任和义务,确定经营性生态资产的开发利用方式、范围、程度和原则以及管理制度。

二是提高运营技术支撑水平。首先,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生态资产资本化制度和政策保障体系,为实现生态资产资本化运营提供有力支持。其次,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资源种类繁多,生态资产各具特色,市场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需求趋势,所以需要提供更加多样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的技术支撑。

三是完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生态资产资本化、市场化运营的制度保障机制。市场经济手段是生态资产资本化运营的基本路径,提升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能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生态资源资产化的政策目标。因此,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将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部分权益转移给社会公众,并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公众持续开发利用生态资产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也需要采取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使生态资产能在相关法律和规范下合法运营, 避免出现生态资产损耗现象。

建立规范化、法治化生态资产资本化运营监督制度。 一是建立规范化、法治化运营权属交易制度。推动生态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分离,明确权属关系(占有、使用、收益等),适度扩大使用权权能(出让、出租、抵押、存储等),鼓励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公益资金和个人资金投入环保市场。同时,制定激励性的政策法规提高地方政府、企业、公益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还要搭建技术、信息、运输等服务平台,为生态资本化运营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降低交易过程的税收成本,多维度共同促进生态资产资本化。

二是拓展运营、监管渠道。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出台,全国迅速开展了大量的生态资产资本化运营项目。目前,为提高社会公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亟须从法律层面对社会公众在运营、管理和监督行为等方面进行赋权,推动运营信息公开化,创新多样化的讨论和听证模式,拓展社会公众参与途径,逐步制衡“权力寻租”“环境外部性”等行为。 

 

3

资本资金化

推进内在属性向货币属性转变

生态资本资金化是指生态资本通过市场交易转化为资金,这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生态资产资本化仅是针对生态资产开发再利用的过程,而生态资本资金化则是将生态产品进行变现的过程。基于排他性和竞争性,生态资本有不同的内在属性,通常可将其分为私人属性、准公共属性、公共属性和“俱乐部”属性。

建立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 一是建立生态产品运营机制。结合耕地面积、森林覆盖率等生态资源指标,在生态产品产权主体明确的前提条件下,生态产品运营机构可以利用市场化交易将分散的生态产品集中化,再利用专业的运营模式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二是制定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技术规范标准。现阶段,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方法主要为静态评估方法,即功能价值法和当量因子法,因此需要建立生态产品动态价值评估机制,健全生态产品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

三是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产品能否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其价值,主要取决于生态产品的内在属性。农林牧渔等私人生态产品,可以利用生态产品具有的健康、安全、绿色等特性,构建绿色有机认证体系,创建绿色有机品牌,直接进入市场交易,实现私人生态产品溢价;碳排放权、排污权等准公共生态产品,需利用其产权进行市场交易和流转;清新空气、宜人气候等公共生态产品,由于产权不明晰,难以进行市场交易,需通过纵向生态补偿和横向生态补偿实现公共生态产品价值;国家公园等“俱乐部”式生态产品,由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生态溢价功能,可利用收取门票等方式间接实现其价值。

创新生态资本价值实现机制。 一是建立市场化的生态修复机制。积极探索利用市场化途径推进生态修复工作模式,按照“谁修复,谁受益”原则,为修复主体提供生态资本优先使用权。同时, 完善政企生态资本合作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此外,还可探索“生态修复 +”模式,实现变废为宝。

二是建立生态产品目标交易机制。各地区农业、林业等主管部门可依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置生态产品供给目标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其中,目标和指标超额完成的地区,可向未完成地区出售超额部分,获取经济收益。同时,未达到生态产品供给目标或未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的地区,可以通过购买相应的生态产品和生态质量指标,弥补本地的生态产品供给不足和生态环境质量不达标等问题。

三是建立生态资本考核奖惩制度。采取随机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考核生态资本持有主体的持有情况。对于造成生态资本损耗的持有主体,依据生态资本损耗情况收取生态资本损耗费; 而对于使得生态资本增值的持有主体,可以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荣誉奖励,鼓励更多的持有主 体实现生态资本增值。

四是完善综合性生态补偿机制。现阶段,生态补偿方式主要是以中央政府的纵向生态补偿为主, 需要完善区域间横向补偿方案,减轻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通过横向生态补偿方案,实现生态资本保护者得利,受益者付费,实现生态资本资金化。

4

资金股金化

推进分散模式向聚集模式转变

资金股金化是把各类分散资金量化为投资主体的股金,通过集中投入到经营项目中,使得投资主体享有股份权利。资金股金化的主要流程有:确定入股资金、选择投资项目、明确股权比例、制订投资方案、签订合作协议、做好利益分配等程序。

完善生态项目建设资金整合机制。 生态项目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和个人,需要完善生态建设项目资金使用办法,将各项资金整合投入到生态建设项目中,并量化为各投资主体的股金,按照投资比例进行分红。

一是政府财政资金。将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到生态资源生产发展类、生态设施建设类、生态修复和治理类等生态项目,通过签订合同或协议,量化为政府或集体持有的股金,享有生态项目股权,变“输血”为“造血”,变资金为股金。

二是社会资金。社会资金包括私营部门的自持资金和来自国内外资本市场的社会资本。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注资生态产品项目,需要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状况以及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度和依赖度, 分批次选择试点行业以及试点企业参股生态产品项目。

三是公益资金。生态公益资金主要来源于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用于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环境学术研究等生态活动。基于定位和目标服务人群,此类组织更了解公众对不同种类生态产品的需求,进而更容易实现生态产品供给的多样性和均等性。

四是个体众筹资金。互联网金融为个人投资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良好的途径。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越来越规范化、精细化和法治化,互联网金融产品不仅能满足不同人群的投资需求,更能保障个体投资人的资金安全。互联网金融的“长尾效应”能聚集大量资金,降低金融投资门槛,覆盖传统金融产品未涉及的盲区。政府部门可引导众筹、P2P(点对点网络借款)、P2B(互联网融资服务平台)等参与具有公益属性的生态建设项目,这能提高全社会生态建设、生态产品供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相关金融产品,以满足不同人群对生态产品多样化需求。

建立生态建设项目股份合作机制。 创新形式多样的股份合作模式,探索推行政府、社会团体、公益组织、个人“四位一体”发展,建立“利益共沾、风险共摊”的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通过聘请专业评估公司对生态资源和基础设施资源进行评估,完成生态资产核查,做好生态建设项目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基础工作。

二是按照“尊重历史,立足现实”的原则以及生态建设项目相关的规章制度,综合考虑投资主体基本状况、生态资源产权、对生态项目建设的贡献等因素,确定生态项目组织成员。

三是鼓励投资主体将生态资产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转为生态建设项目的股权,按照适宜的方法科学评估生态资产价值,确定生态建设项目的占股比例。同时,鼓励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参与生态建设项目,创新生态建设项目入股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制合作。

四是确定各投资主体收益比例,完善生态建设项目收益分配机制,保障生态建设项目投资主体资金安全,防止投资主体权益受到侵害。

健全资金股金化监督管理机制。 资金股金化要坚持政府宏观引导和市场微观运作,坚持采取风险管控和利益共享,坚持按照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化操作。资金股金化应提倡以保底收益加分红的方式,保障投资主体获取稳定收益;应强化民主监督管理力度,明确投资主体的知情权、监督权等,保障投资主体资金安全;应鼓励农业、林业等项目主管部门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优质产业项目,支持和指导投资资金转变为生态项目股金;应研发针对生态项目的专项保险产品,制定融资担保政策,减少承接主体的经营风险;应建立健全投资主体入股资格审查制度、生态项目审核机制和法律顾问机制。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水土保持

返回版块

4.31 万条内容 · 167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中华文明与气候

邱志荣 供图  柏杨先生在所著《中国人史纲》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黄河对它两岸的居民,帮助很少而伤害很大。它在历史上……专门制造可怕的灾难。……跟黄河相反,长江是一条欢愉和慈悲的河,凡河流应有的利益,它无不具备……长江的地理背景比黄河更适于产生文明,而两条巨河又相距甚远,我们不知道什么契机使中国文明发生在黄河而不发生在长江,这恐怕是人类进化史上最大的困惑之一。”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