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景观规划设计 \ 组景刍议/空间总感受量模型的逻辑推导-冯纪忠

组景刍议/空间总感受量模型的逻辑推导-冯纪忠

发布于:2023-02-17 09:18:17 来自:园林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来源:蚂蚁景观

|

作者:普遍怀疑者

[复制转发]
转自:普遍怀疑者  

本篇文章是冯纪忠先生的研究,他用一个非常抽象的思考模型,来整理人与被观赏对象的组合关系问题,文字较多,希望大家耐心阅读,定有收获!

主体与对象

1,风景点是自然风景区的精华、核心或古迹所在,是其中特别值得停顿、逗留、浏览、凭吊的地方,所以开辟风景首先要对风景区进行搜索,选择观赏景色的视点,或者更确切一点说,选择观赏景色的诸视点。
2,例如对象是一山,从一个视点看,看到的是它的一个面,   从多个视点看到的画面集合是它的体量、体态,那么对它才有了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的印象。   不管一点或多点,这都是我在景外。
3,   如果从一个视点扫视周围,那么看到的连续画面构成视点所在空间的视觉界面,这里称之为界面的,当然包括天、地二面在内。
4,这是我在景中。   景外是旁观,景中是身受。   严格说来,景外视点仍在更大一层山景中,但从风景美的角度来说,只有对象所处的一面含有积极意义而已。


突变的动观效果

1,把多个景外视点串连成线,例如对象是三个峰,那么随着导线上视点的移动而三者的儿何位置不断变动,若各视点的标高又不同的话,那么三者还会不断起伏。
2,又如把景中视点在同一环境中移动,那么这一空间的视觉界面就不断变化。
这两种情况都是渐变的动观效果。  
3,只有从景外视点转移到景中视点,或从景中视点转移到景外视点,尤其是从一景中视点转移到另一环境的景中视点的时侯,才会取得突变的动观效果,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种情况。
4,譬如有等长的二条线,乙是田景外到景外,而甲则是景外经景中到景外,估计甲较乙为好。等长的二条线,乙是由景中到景中,而甲则是景中经景外到景中,估计也是甲较乙为好,这是迂回取胜。
5,又譬如有景中到景中一条线,如果在其间设障物一道,这是运用摒去不积极面的手法,人为地形成景外视点。
6,另一种办法是在线上设一院落,这叫做在景中人为地形成另一景中,效果都将加强,试想如果上述院落代之以一圈空廊,则肯定是不起作用的,而这恰恰是我们在许多新建公园中不时见到的。

动观/静观

1,就一个景中视点来说,空间的感受主要产生于一个个印象集合而成的空间视觉界面,就一条导游线来说,产生于互相联系的空间集合的,却不是简单地各个空间感受的总和,而是加深、扩大、提高了的总感受。
2,这样说法或许有人会问,是否过于强调动观的空间感受了。欣赏一幅山水画岂非平面?李白之对敬亭山,岂非静观?感受又是如何来的?
3,这问题容易解答,画非空间而能感人,是通过勾起回忆和還想,独坐看山似是静观,实则,众鸟有高飞到飞尽之际,孤云有未去与已去之间,山随晦明变化,轮廓逐渐清晰,体势逐渐显露,气质逐渐鲜明,步未移而景却在动,和看画是不同的。
4,何况,“水穷行到处,坐看云起时”,静观其实是动观的组成部分,又往往处于流线上的尽端。

组景规划与设计四要素

  • 总感受量(total experience)
  • 流线长度(length of sight-seeing paths)
  • 变化幅度(variety of spatial experiences)
  • 时间或速度(velocity)
1, 静观时,如果空间感受变化的幅度不大,要取得一定的感受量,是要有较长的时间的。静观等于是流线长度为零。
2,当动观的时候,假设总感受的量保持不变,流线的长度也不变的话,那么空间感受变化的幅度越大,则所需时间越短,换句话说,动的速度可以越大。同此理,如果空间感受变化的幅度不变,速度也不变,而无谓地把流线拉长的话,总感受只会减弱。
3,或者空间感受变化幅度不变,流线长度也不变,而缩短时间的话,显然总感受也只会减弱。
4,所以苏州园林细腻的变化,匆匆地兜上一圈,是绝不会取得冉冉缓步的感受的。
5,又试想,一个盆地,树木茂盛,本来要经过一大段盘山道路通到另一个海拔更高的山谷,谷当中是碧绿的湖水,沿湖郁郁苍苍的松林,如果在盆地和山谷之间开凿一条短捷的隧道,那么两地景色迥异将会给人以多么惊人的感受,这是缩短长度,从而扩大了变化幅度的效果。
6,与此相反,李白有句日:“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松风声,”没有度尽松声哪得花明的喜悦,这是不可或少的长度。
7,今天,人们有时好心肠地把汽车路直辟到景点的跟前,反而有损于景点。这就是没有或不知道把保持和扩大总感受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的原故。
8,综上所述,这个总感受量、流线长度、变化幅度、时间或速度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给我们组景规划与设计提供了一条微妙的线索,大家熟知的我国园林的步移景异的手法,不过是这个道理最简单的运用罢了。
9,组景的目的主要正是有意识地取得一定的空间感受。
10,那么空间感受又有多少种呢?我认为柳宗元说得最为干脆、最为概括。他说:“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真是被他一语道破。
11,他还认为风景须得加工,先是下番伐刈决疏的功夫,才能“奇势迭出,浊清辨质,美恶异位,”然后“因其旷,虽增以崇台延阁…不可病其敞也。…因其奥虽增以茂林藁石…不可病其邃也。”这就是说要因势利导地进行加工,而所谓势者,非旷即奥,不是非常明白的吗?
12,然后再把局部空间感受或者说把个别空间感受贯串起来,凡欲其显的则引之导之,凡欲其隐的则避之蔽之,从而构成从大自然中精选、剪裁、加工、点染出来的顿挫抑扬富有节奏的美好的段落,这应该就是组景设计的基本内容。
13,   所以说,总感受量之所以多于各个局部之和,是从何而来的呢?就来之于节奏,主要在于旷与奥的结合,即在于空间的敞与邃的序列。   由此看来,风景本身是客观存在着的,然而它的美的效果,却有待我们去发掘和创造。
转自: 普遍怀疑者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24.84 万条内容 · 245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此心安处是吾乡 | 芜湖中江公园

转自公众号:奥雅股份 落叶无归根 单丝不成线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