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道路桥梁 \ 交通规划 \ 智慧步道狂想曲

智慧步道狂想曲

发布于:2023-02-28 09:16:28 来自:道路桥梁/交通规划

来源:城市交通

|

作者:关宏志

[复制转发]

同济大学潘海啸教授在一个群里贴出了《无障碍设计规范》的征求意见稿,引发了学者们的讨论以及作者的思考。


话题

缘起


关宏志

     

潘教授好!感觉这个标准非常重要,只能看到里面的修改部分,有个建议,不知道文本里面是否包括了,斗胆说一句。我觉得应该对盲道的净高有明确的要求。我国有些盲道是修了,但是上面有障碍物,盲杖无法探查到,影响了盲人安全通行。有些国家曾经专门为了清除盲人可能通过的地方的上方净空进行过排查,以确保盲人的通行安全。仅供参考。辛苦了!


其他学者的意见主要包括“路口的音响系统”“无障碍设施不仅仅针对盲人,也包括不同形式功能障碍者和老年人,很大一部分是康复工程研究范畴”。

其他学者

     


关宏志

     

说到‘音响提示’,也给了我另外一个启发,我的确不了解目前盲杖技术的发展状况,在全国大学生科技大赛中,许多大学生都提出了很有创意的解决方案。我们都在努力建设交通强国,不知道是否有人对盲杖和盲道方面感兴趣,就像大家都在鼓吹的智慧道路那样,如果盲道也成了智慧道路的一部分的话,功德无量。谢谢!


已有定向声音的音响装置,UCL 的智慧盲杖有不错的研究,可以参考。国内已有智慧盲杖会报出太多的信息,盲人接受不了。

潘海啸

     



作者的延伸思考

关宏志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从已有的盲道说开去

大家知道,我国的盲道是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城市建设才在全国大面积形成的。其形式是在路面制造有规律的凹凸不平的盲道砖,使得盲人利用盲杖探知到这种凹凸不平,给盲人指引方向。这些可以说是最初级的盲道了。


在使用中,这种盲道也有一点问题,那就是它的凹凸不平会给其他的道路使用者造成一点点不便。当然,在只用一根简单的棍子(盲杖)就可以确保出行安全的情况下,这是一个不得已的解决方案。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来到了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今天,无论是科技还是人们的观念,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人们对社会的弱者认识的加深、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不同形式功能障碍者和老年人”及道路的“康复工程”的概念也相继被提了出来。这不能不说是人们认识水平和实践的一个巨大飞跃。如此看来,过去我们为了解决盲人出行的凹凸道砖的解决方案似乎就有了需要改进的余地。


此外,“音响”的解决方案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我国,一般是用不同节奏的音响来表达“通行”或“等待”的含义,在日本,则用不同的鸟鸣声来表达不同的含义。无论哪种声音,时间久了都会让人感到单调乏味,心神不宁。久而久之,这些声音给周边居住、工作的人们造成极大的困扰。


总结一下,就是未来的趋势是,各种“功能障碍者和老人”将会共用一个出行空间。目前的盲道的凹凸不平及路口的音响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加以改进。


科技进步的曙光

这些年,科学和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种发展也推动了交通科技的发展,车路协同、智能网联、无人驾驶等等,层出不穷。也像潘教授指出的那样,在盲杖方面也有所应用。


至少从目前应用的情况来看,在无论在技术还是在基本建设方面都还没有解决本文上面提出的问题,即,目前的状况还不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给我们带来的挑战。


从另外一个方面着眼,既然我们有“车路协同、智能网联”等技术,我们就应该能够构建一个适应行人、各种功能障碍者及老人出行需求的出行系统。这个系统应该包括基础设施(比方说道路)和出行者装备(比方说智能盲杖、穿戴设备等)两大部分。


智慧步道狂想曲

首先,智慧步道需要有足够大的立体空间,形成一个立体的无障碍的通道,以供“行人、各种功能障碍者及老人”安全通行,而不仅仅是由一条狭窄的、凹凸不平的盲道构成。


其次,智慧步道应该有道路和步道使用者交互装置。比方说,当盲人使用某种导盲设备(特制的盲杖、穿戴设备、甚至是盲人专用鞋)走在上面时,无需一点点试探,便可准确地感知自己在步道中的位置、方向、导航,路缘应该有类似车道的隆声带那样的设计,以提醒盲人和轮椅跑偏,等等。各种信息以震动、耳机或者眼镜的形式通过导盲设备传递给需要导航的人,从而省去了路口的音响提示,减少了城市的声音污染。


另外,就是智慧步道的导航系统了。这里需要由软件和硬件两套系统构成,软件是智慧步道专用地图,提供“行人、各种功能障碍者及老人”所需要的出行、导航信息。这个时候,人们津津乐道的“精准”就开始真正发挥作用了。至于硬件系统,则可以有多种形式,比方说盲杖、穿戴设备、盲人专用鞋、轮椅(包括电动轮椅)的车载设备,等等。这套系统既可以配合智慧步道的类似“车路协同、智能网联”的基础设施使用,也可以在一般的步道上使用。


最后的畅想

不同的国情,对如何帮助人的思路不同,做法也就有所不同。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美国总统拜登颤颤巍巍地访问乌克兰和波兰,没有人搀扶他。据说,他在波兰下飞机时跌倒,也是走路是没有人搀扶他。人们在国外的社会上见到的各类功能障碍者及老人基本看不到有人搀扶或者帮助(特殊情况除外)。记得一位在民航工作的朋友告诉过我,当年国内民航系统提出要提高服务水平时,一见到外国乘坐轮椅的乘客都会有工作人员主动上前帮助,这种举动在中国来说是一种美德,但那些乘坐轮椅的乘客对这种帮助往往予以谢绝,表示要自己解决。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拜登没有人搀扶了。当然,我们并没有忘记,拜登之所以不需要人搀扶的另外一个理由是政治,是他执政和希望继续执政的需要。


反观我国,记得朋友对我讲过这样的故事:有外国朋友问他,为什么在中国见不到残障人士?我也被外国人问起过同样的问题。每一位了解中国国情的人都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我在这里就不画蛇添足了。


那么未来应该是什么样?


未来的社会,应该是我们能够经常看到“各种功能障碍者及老人”在街道上、职场里、几乎是所有的公共空间里出现,他们借助我们所构建的系统,凭借自己的力量自由自在地、快乐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交通规划

返回版块

3323 条内容 · 10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交通运输部: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7.7万公里

【导读】过去5年来,我国交通运输综合实力大幅度跃升。2023年2月23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介绍,从2018年至2022年,交通运输系统一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7万亿元,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 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 和世界级的港口群, 截至2022年底,全国综合交通网络的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 。 具体来看,铁路运营的里程是15.5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4.2万公里;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