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北京周边地区古建筑藻井的发展演变及特点

北京周边地区古建筑藻井的发展演变及特点

发布于:2023-03-30 16:34:30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复制转发]

藻井的名词以宋《营造法式》为根据,清代则叫作龙井,古代又称作天井、绮井、圜泉、方井、斗四、斗八等。1藻井起初用来泛指古建筑天花的装修样式,包括平棊、平闇等方格状的天花2和后来大殿宝座、寺庙佛坛上方向上凸起的井状天花。3随着古代建筑技术的发展,最晚至宋代,天花的装修形式有了明确分类,“藻井”一词用来专指大殿宝座上方向上凸起的井状物,用木块相叠而成,有方形、圆形或多边形,周围饰以各种纹饰、斗栱、雕刻和彩绘等,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穹然高起,如伞如盖。4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指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北京周边地区的代表性古建筑藻井。5


关于北京周边地区古建筑藻井研究,较为全面的有张淑娴的《中国古代建筑藻井装饰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文章在藻井装饰的形式演变部分对天津独乐寺、山西应县木塔、净土寺、北京故宫太和殿、天坛等古建筑藻井装饰艺术进行了细致分析。6于志飞的《天渊有形识藻井》也提到了北京周边地区藻井形制及装饰等相关论述。7另有对具体藻井的描述或具体问题探讨,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徐惠利、梁玉泉、何凤仪等人就智化寺万佛阁和智化殿两座藻井的结构形式和装饰图案做了介绍。8近来,陈捷及张昕在《汉藏交融化净土——智化寺神圣空间的意义塑造》《智化寺曼荼罗的内容设置与布局重组》等文章中对北京智化寺藏殿藻井顶部的曼荼罗内容、布局、空间秩序等方面进行了解读分析,并指出智化寺万佛阁和智化殿藻井的秩序设计受到了皇权的介入和影响。9《山西芮城永乐宫元代天花、藻井研究》一文主要对山西永乐宫藻井进行了形制尺度分析及比较研究。10本文以上述研究成果为基础,将重点对北京周边地区代表性古建筑藻井的发展演变及时代特点进行分析研究。





北京周边地区宋元时期古建筑藻井



北京周边地区现存的古建筑藻井最早的是辽代遗存,主要有天津蓟州区独乐寺观音阁藻井(辽圣宗统和二年,即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11山西应县释迦塔一层藻井(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12山西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藻井(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13河北易县开元寺毗卢殿和观音殿藻井(辽末天祚帝乾统五年,公元1105年)、14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藻井15等6座代表性实例。按照时间对应关系,宋《营造法式》斗八藻井和小斗八藻井也属于这一时期(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另外,宋代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藻井(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也为这一时期的藻井实例,因北京周边地区未发现宋代古建筑藻井遗存但可能存在保国寺类型的藻井,因此本文将保国寺大殿藻井列为此处作为参考实例。金元时期分别以山西应县净土寺大雄宝殿藻井(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16及山西芮城永乐宫三清殿、纯阳殿藻井(元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17为代表。此外,元代还有一座建于元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的山西浑源永安寺传法正宗殿藻井18。根据以上不同时期藻井的形制特点和装饰艺术,笔者将其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见表1)


从时间上看,宋式保国寺型藻井和辽式一型藻井基本处于同一时期,可以看作是横向平行关系;辽式一型藻井到辽式二型藻井到金代净土寺型藻井再到元代永乐宫型藻井,可以看作是纵向发展关系。以下将以宋《营造法式》斗八藻井为标尺,围绕上述藻井的发展演变及时代特点展开讨论。


表1 北京周边地区宋元时期代表性古建筑藻井基本类型

图片
图片



宋式保国寺型藻井及其特点



宋式保国寺型藻井以浙江省宁波市保国寺大殿前进间藻井为代表。(图1)保国寺大殿藻井的用材为大木材,属于《营造法式》用材制度中反映的“同构次级大木作构材”,换言之,保国寺大殿藻井用材属于大木作范畴,藻井斗栱比例与大木作一致。19保国寺大殿藻井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藻井顶部为弧形穹隆顶,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藻井类型,顶心为圆形小明镜。保国寺型藻井已具备《营造法式》中斗八藻井的基本元素,如方井、八角井、斗八阳马,顶部内安明镜,只是弧形穹隆顶较为特殊,或可认为是斗八藻井规范化之前的一种形态,但仍属于斗八藻井的范畴。同属此类型的藻井还见于上海清浦县金泽镇颐浩寺大殿藻井(图2)、江苏苏州吴县(今吴中区和相城区)报恩寺塔藻井(图3)以及南方保存下来的戏台藻井。以上实例均见于南方地区,北方仅见山西大同华严寺普光明殿抱厦藻井一例(图4),而且是后世仿制,无法确定其真实性。山西地区保存下来的一些元代戏台藻井,如临汾魏村牛王庙戏台藻井(图5)、翼城曹公村四圣宫戏台藻井(图6)、翼城武池村乔泽庙戏台藻井(图7)还能看到保国寺型藻井的一些痕迹。推测可能由于戏台藻井属于民间制作,其样式的更替速度缓于官式建筑藻井,因此山西这几座元代藻井或许继承了宋代早中期藻井穹隆顶大木作建筑藻井的特点,笔者推测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代表了北方地区也曾存在过宋式保国寺型藻井。


图片

图1 浙江保国寺大殿前进间心间藻井


图片

图2 上海清浦县金泽镇颐浩寺大殿藻井

(图片来源:《建筑设计参考图集第十集藻井》)


图片

图3 江苏苏州吴县报恩寺塔藻井

(图片来源:《建筑设计参考图集第十集藻井》)


图片

图4 山西大同上华严寺普光明殿藻井(仿制)

(图片来源:杨志国摄)


图片

图5 山西临汾牛王庙戏台藻井

(图片来源:《山西文化综论》)


图片

图6 山西翼城四圣宫戏台藻井

(图片来源:《山西文化综论》)


图片
图片

图7 山西翼城乔泽庙戏台藻井

(图片来源:《山西文化综论》)


保国寺大殿藻井没有发现装饰纹样,或系年代久远已被破坏。独乐寺观音阁藻井四个角蝉装饰平闇小方格,保国寺大殿前进间藻井与平闇天花组合在一起,与独乐寺观音阁大殿布局设置一样,推测保国寺藻井也可能像观音阁藻井一样装饰有平闇小方格。



辽式一型藻井及其特点



辽式一型藻井以天津蓟州区独乐寺观音阁藻井(图8)、山西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藻井(图9)、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第一层藻井(图10)为代表。辽式一型藻井形制特点是以大木作构材搭建或承接攒尖骨架,无小木铺作,顶部为八条斗八阳马一通到顶,圆形小明镜。辽式一型藻井同《营造法式》斗八藻井的形制略有出入,天津蓟州区独乐寺观音阁藻井和山西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藻井均无八角井层,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第一层藻井则无方井。从辽式一型这几座藻井的年代看,山西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山西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天津蓟州区独乐寺观音阁建于辽圣宗统和二年(公元984年),均早于《营造法式》的刊行年代(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因此,笔者以为辽式一型藻井从形制特征上还不完全具备《营造法式》中斗八藻井的三段式,可能为《营造法式》斗八藻井规范前的雏形。


图片

图8 天津蓟州区独乐寺观音阁藻井


图片

图9 山西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藻井


图片

图10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第一层藻井


辽式一型藻井与宋保国寺型藻井年代相近,在形制特征上却表现不同。究其原因,笔者以为辽式一型藻井与宋式保国寺型藻井可能为宋辽早中期并行存在的两种类型的藻井样式,且保国寺型更流行于南方,以弧形穹隆顶代表了宋辽早中期宋式藻井风格,而辽式一型更流行于北方,以斗八阳马攒尖顶代表了宋辽早中期辽式藻井风格。


辽式一型藻井的装饰以背版雕刻菱格、方格纹饰为主,色彩以红、绿彩绘为主色调。天津蓟州区独乐寺观音阁藻井八角背板均雕刻菱格纹,四个角蝉装饰同殿内一样的平闇小方格;阳马、抹角枋、平闇方格均为绿色彩绘,背板为朱红彩绘。山西应县木塔第一层藻井背板上下两栏分别以菱格和方格装饰,斗栱绿地白缘道红华,藻井方椽用缘地红白华,土红背板。山西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藻井则以辽代流行的网目纹、三角柿蒂纹等为主要装饰纹样。



辽式二型藻井及其特点



辽式二型藻井以《营造法式》中记载的斗八藻井(图10)、河北易县开元寺观音殿藻井(图11)、河北易县开元寺毗卢殿藻井(图12)、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藻井(图13)为代表。辽式二型藻井形制特点是以小木作构材搭建,安装小木作铺作层兼顾功能与装饰双重作用,圆井逐渐代替斗八阳马,顶心明镜开始扩大。辽式二型藻井处于《营造法式》斗八藻井规范化制作阶段,为方井、八角井、斗八阳马或圆井三段式的标准形制。辽式二型又根据藻井顶部特征分为Ⅰ式、Ⅱ式,其中Ⅰ式藻井的顶部仍为斗八阳马攒尖顶,代表性实例为《营造法式》斗八藻井、河北易县开元寺观音殿藻井、河北易县开元寺毗卢殿藻井;Ⅱ式藻井则以圆井完全代替了斗八阳马的攒尖顶,以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藻井为代表。从目前的材料来看,藻井的明镜最晚从辽代的辽式二型开始逐渐扩大,如同属辽式二型Ⅰ式的河北易县开元寺观音殿藻井的明镜是和保国寺型、辽式一型藻井一样的圆形小明镜,河北易县开元寺毗卢殿藻井则在保留斗八阳马的同时扩大了明镜的范围,阳马变短为明镜让出了一定的空间位置,且明镜形状为八角圆形。辽式二型Ⅱ式的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藻井明镜范围则更为扩大,斗八阳马被圆井完全替代,为后世藻井形制结构的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


图片

图10《营造法式》斗八藻井


图片

图11 河北易县开元寺观音殿藻井


图片

图12 河北易县开元寺毗卢殿藻井


图片

图13 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藻井


辽式二型藻井的装饰普遍安装小木作铺作层,于结构功能发挥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装饰效果,尤以辽式二型的河北易县开元寺毗卢殿藻井、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藻井最为突出。辽式二型Ⅰ式藻井于铺作之外,仍以传统的背版装饰菱格纹为主,同时河北易县开元寺毗卢殿藻井明镜还出现了雕刻龙纹,开启了后世藻井明镜雕刻龙纹的先河。辽式二型Ⅱ式的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藻井明镜绘画二龙戏珠图案并沥粉贴金装饰,四个三角形角蝉以红绿两色彩绘凤纹并在凤尾贴金装饰,整座藻井以绿色彩绘为主要装饰色彩。从目前的材料看,善化寺大雄宝殿藻井角蝉绘制凤纹图案奠定了后世藻井角蝉以凤纹为主的装饰题材。



金代净土寺型藻井及其特点



金代净土寺型藻井以山西应县净土寺大雄宝殿藻井为代表(图14),另外建于元代延祐二年(1315年)的山西浑源永安寺传法正宗之殿藻井在形制结构上同净土寺大雄宝殿藻井风格非常相似(图15),因此本文将其归入净土寺型藻井。金代净土寺型藻井相比宋辽时期藻井,其特点是形制结构更趋复杂化,应县净土寺大雄宝殿当心间藻井和浑源永安寺传法正宗之殿当心间藻井均在八角井的四个边缘又各增设一个三角形空间,本文视同为角蝉,即八个角蝉,传法正宗之殿当心间藻井又在边隅三角形角蝉内分割出正方形和三角形更多的空间,开创了明清时期高等级藻井多达二十个角蝉的先河。此外,应县净土寺大雄宝殿当心间藻井和浑源永安寺传法正宗之殿当心间藻井均有天宫楼阁,整个藻井的天宫楼阁,从星檐、斗栱到吻兽、栏杆,无疑是金代建筑实物的缩影。天宫楼阁的增设不仅使藻井的结构更加复杂化,且更具装饰性,成为金代藻井迄今所发现的孤例。


图片

图14 山西应县净土寺大雄宝殿心间藻井


图片

图15 山西浑源永安寺传法正宗之殿心间藻井


图片

图16 净土寺大雄宝殿藻井全图

(图片来源:山西文旅网)


这一时期的装饰题材以明镜雕刻二龙戏珠为主,代替了辽代善化寺藻井的彩绘龙纹。净土寺大雄宝殿当心间藻井八个角蝉装饰龙纹和凤纹,成为明清时期藻井角蝉主要的装饰纹饰题材。相较后世在宫殿宝座或佛像上方重要位置设置藻井的空间布局,金代净土寺大雄宝殿藻井则满布殿堂,这一布局形式在辽代河北易县开元寺毗卢殿就已经出现。毗卢殿当心间藻井体量最大且装饰华丽,其他部位以四角、六角等不同造型结构形式相对简单的藻井围绕四周。这种满布殿堂的设置方式,体现了藻井在早期阶段的发展特点。另外,净土寺大雄宝殿藻井的明镜为八角形且面积较大,这些特征都体现了金代藻井仍然处于藻井发展的过渡时期。



元代永乐宫型藻井及其特点



元代永乐宫型藻井以山西芮城县永乐宫三清殿(图18)和纯阳殿藻井(图19)为代表。这一时期藻井的特点是形制更加规范,圆井结构被固定下来,明镜范围逐渐扩大,基本确立了斗八藻井方井、八角井、圆井的三段式加顶心圆形明镜的规范形制。另外,元代在传统斗八藻井的基础上演变出三清殿次间及明间内槽藻井上圆下方的造型,丰富了藻井类型。三清殿明间外槽藻井于八角井内设计出八角星形造型,也成为元代藻井的新元素,增强了藻井整体的装饰性和观赏感。永乐宫藻井的方井或八角井内缘普遍施斗栱,相较明清时期藻井的斗栱仍然较大,且整座藻井中斗栱的比例很大,于结构功能之外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装饰作用,形成繁密绮丽的斗栱装饰之美。藻井于明镜雕刻一条蟠龙逐渐成为趋势,如三清殿三座外槽藻井的明镜均雕刻一条蟠龙。


图片

图17 河北易县开元寺毗卢殿藻井全图

(图片来源:王蕊佳《河北易县开元寺研究》)


图片

图18-1山西芮城永乐宫三清殿心间外槽藻井


图片

图18-2山西芮城永乐宫三清殿次间外槽藻井


图片

图19 山西芮城永乐宫纯阳殿明间外槽藻井


永乐宫藻井整体装饰色彩以青绿彩绘为主,三清殿藻井明镜雕刻蟠龙,纯阳殿藻井明镜彩绘青绿波形纹,部分构件上做贴金描边装饰。以山西永乐宫为代表的元代藻井无论是结构形式还是装饰艺术上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明清时期古建筑藻井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北京周边地区宋元时期古建筑藻井经历了报国寺型、辽式一型、辽式二型到金元时期基本定型,基本形成了宋元时期古建筑藻井的发展脉络,奠定了明清时期古建筑藻井发展的深厚基础。纵观北京周边地区宋元时期古建筑藻井,可归纳如下几个特点:


1.藻井用材变化——从大木作到小木作


从北京周边地区辽金元时期的古建筑藻井实例可见,以独乐寺藻井、应县木塔一层藻井及薄伽教藏殿藻井为代表的辽式一型藻井从以大木作构材搭建、无小木铺作逐渐过渡到以小木作构材搭建并安装有小木铺作的辽式二型藻井,如山西善化寺、易县开元寺、《营造法式》斗八藻井等,完成了藻井用材的重要发展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在于小木作工艺的运用,带来藻井结构性功能退化和藻井的装饰化发展,金元时期净土寺、永乐宫藻井这一特点愈加明显。


2.藻井形制结构变化——从斗八攒尖顶到圆井,明镜逐渐扩大


无论是保国寺型还是辽式一型藻井都是以八条攒尖阳马一通到顶,圆形小明镜,成为宋辽早中期藻井的鲜明特点。到了辽式二型Ⅰ式的易县开元寺毗卢殿藻井,其攒尖阳马开始变短,明镜才逐渐扩大,攒尖阳马的结构功能已明显退化,成为保留传统做法的象征元素。辽式二型Ⅱ式的善化寺藻井已完全不见攒尖阳马,取而代之的是圆井,开启了后世藻井形制结构的先河。尽管这一时期的攒尖阳马消失了,但圆井部分并没有成为定式,甚至到了金代净土寺藻井的圆井部分仍作八角形或六角形,直到元代永乐宫藻井的圆井才成为定式。随着藻井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明镜范围越来越大,突出表现中央蟠龙的重要地位。


3.斗栱从结构性到装饰性的转变


宋辽早中期藻井斗栱的运用较为简单,甚至无斗栱层,如辽式一型的独乐寺藻井和薄伽教藏殿藻井均无斗栱层。保国寺型藻井和辽式一型应县木塔一层藻井也仅在八角井井口上方叠置一层斗栱,其斗栱硕大无比属于大木作范畴,在藻井结构中起着实际承重作用。到了辽式二型藻井无论《营造法式》中规定的斗八藻井还是易县开元寺、善化寺等藻井实例均在方井、八角井等部位安置有繁密的斗栱层。此时的斗栱在发挥实际承重作用的同时越来越突出它的装饰性。金代净土寺及元代永乐宫藻井的斗栱比例更大,形成繁密绮丽的斗栱装饰之美,藻井中斗栱的装饰性逐渐代替了它的功能性,明清时期藻井中的斗栱已完全成为一种装饰。


4.藻井的装饰工艺变化


以独乐寺、薄伽教藏殿及应县木塔一层为代表的辽式一型藻井,其装饰色彩以红、绿彩绘为主色调,图案以背版雕刻菱格、方格纹为主。辽式二型Ⅰ式河北易县开元寺毗卢殿藻井明镜开始出现雕刻龙纹,辽式二型Ⅱ式的善化寺和金代净土寺藻井明镜或绘制或雕刻二龙戏珠并贴金装饰,角蝉彩绘龙凤纹,开启了后世藻井装饰艺术的先河。元代永乐宫三清殿藻井明镜的装饰图案由之前的二龙戏珠变为雕刻一条蟠龙,确立了中央明镜雕刻云龙纹的主题纹饰,奠定了明清时期藻井装饰题材的基础。





北京周边地区明清时期古建筑藻井



北京周边地区明清时期代表性古建筑藻井以北京地区为主,保存有明代古建筑藻井的主要见于智化寺(图20)、隆福寺(图21)、碧云寺(图22)、戒台寺(图23)、大高玄殿(图24)、大觉寺(图25)、法海寺(图26)、大慧寺(图27)等重要庙宇及故宫南薰殿(图28)、万春亭(图29)等处。清代古建筑藻井以北京故宫(图30)最具代表性,另外北京雍和宫(图31)、天坛(图32)及河北承德普乐寺(图33)等地也保存有清代藻井。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藻井在继承金元藻井的基础上造型更加丰富,装饰更加华丽,达到了藻井发展的繁荣期。这一时期的藻井多数为斗八造型,重要的宫殿或庙宇殿堂采用抹角枋、正斜套方等多重方式形成繁复的层次结构,更加突出明镜正面龙的形象和象征意义,更加注重藻井的华丽装饰和视觉观赏。有所创新的是出现了圆形、上圆下方、外圆内方等多种特殊形制的古建筑藻井,如明代北京隆福寺正觉殿明间藻井为外圆内方型,清代北京故宫千秋亭、天坛祈年殿、皇穹宇以及河北承德普乐寺旭光阁等处是以斗栱、天花和藻井组合层层内收的圆形藻井。


图片

图20-1智化寺万佛阁藻井

(图片来源: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


图片

图20-2智化寺智化殿藻井

(图片来源: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


图片

图20-3智化寺藏殿藻井

(图片来源:杨志国摄)


图片

图21-1隆福寺毗卢殿藻井

(图片来源:颐和吴老)


图片

图21-2隆福寺正觉殿明间藻井

(图片来源:金彩霞摄)


图片

图21-3隆福寺正觉殿次间藻井老照片

(图片来源:孙大章:《彩画艺术》)


图片

图22 碧云寺大雄宝殿藻井

(图片来源:金彩霞摄)


图片

图23 戒台寺戒台殿藻井

(图片来源:金彩霞摄)


图片

图24-1大高玄殿大高殿藻井

(图片来源:杨新成《大高玄殿建筑群变迁考略》)


图片

图24-2大高玄殿乾元阁藻井

(图片来源:杨新成《大高玄殿建筑群变迁考略》)


图片

图25 大觉寺大雄宝殿藻井

(图片来源:金彩霞摄)


图片

图26 法海寺大雄宝殿药师佛曼荼罗藻井

(图片来源:杨志国摄)


图片

图27 大慧寺大悲殿藻井

(图片来源:颐和吴老)


图片

图28 故宫南薰殿藻井

(图片来源:杨志国摄)


图片

图29 故宫万春亭藻井

(图片来源:杨志国摄)


图片

图30-1故宫太和殿藻井

(图片来源:《故宫建筑内檐装修》)


图片

图30-2故宫养心殿藻井

(图片来源:杨志国拍摄)


图片

图31 雍和宫万福阁藻井

(图片来源:金彩霞拍摄)


图片

图32 天坛祈年殿藻井

(图片来源:金彩霞拍摄)


图片

图33 河北承德普乐寺旭光阁藻井

(图片来源:刘世昭供图)



明代古建筑藻井及其特点



随着小木作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明代古建筑藻井的制作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无论是形制结构还是装饰艺术都趋于成熟阶段,达到了藻井发展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这一时期的藻井仍以斗八藻井为主,重要的宫殿或庙宇藻井通过抹角枋、正斜套方等方式形成更加繁复的多层次结构,角蝉多达二十个,以彰显其建筑的等级地位和富丽堂皇。代表性实例有北京隆福寺毗卢殿藻井、北京智化寺万佛阁和智化殿藻井、北京碧云寺大雄宝殿藻、北京戒台寺戒台殿藻井、北京大高玄殿藻井等。明代古建筑藻井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从早期发展到晚期,明镜范围越来越大,如明代中晚期的大高玄殿、大慧寺大悲殿藻井的明镜几乎占据了整个圆井的部分,突出表现中央雕刻蟠龙的核心地位。明代的雕刻工艺极为精湛,无论是明镜蟠龙还是八角井的云龙纹都雕刻得威猛矫健、姿态灵动,栩栩如生。明代古建筑藻井的创新之处是在斗八藻井的基础上出现了如隆福寺正觉殿明间藻井、大高玄殿乾元阁藻井、故宫万春亭藻井等特殊形制的藻井,以及在智化寺万佛阁、智化殿藻井及戒台寺戒台殿藻井附带有天宫楼阁。明代藻井的天宫楼阁相较金代净土寺藻井的天宫楼阁,楼阁更加完整,殿阁内还供奉有佛像,完全是一座明代古建筑按比例制作的缩影。明代古建筑藻井中的斗栱已完全失去了它的功能性,有的藻井仅仅是为了继承传统而保留了斗栱元素,如智化寺的万佛阁和智化殿藻井,纯粹成为一种装饰作用。


这一时期古建筑藻井的装饰图案已被固定下来,大多采用龙、凤以及卷云、佛八宝、植物花卉等纹样并大量贴金,呈现出雕刻精美、金碧辉煌的视觉效果。大多数的藻井以中央明镜雕刻一条俯首下视的蟠龙为主,个别的有星空图(隆福寺正觉殿明间藻井)、佛教曼荼罗(法海寺大雄宝殿藻井、智化寺藏殿藻井)等内容。等级较高的藻井除了中央明镜的蟠龙外,圆井、八角井及角蝉部位全部用龙纹和凤纹图案,以凸显至高无上的皇权,如故宫的南薰殿、万春亭、隆福寺毗卢殿等藻井全部装饰龙凤纹。还有一些藻井是将皇权与宗教表达融为一体,如智化寺万佛阁、智化殿藻井及戒台寺戒台殿藻井除了圆井、八角井雕刻龙纹外,于角蝉内装饰佛教八宝、莲花等佛教题材,隆福寺正觉殿次间藻井明镜为佛教曼荼罗,八角井及角蝉装饰龙凤纹。大高玄殿雷坛殿藻井则在圆井处雕刻龙凤纹外,于角蝉内雕刻仙鹤以表现其道教文化特点。无论是佛教文化还是道教文化,都以表现中央明镜蟠龙代表的皇权为核心内容。另有法海寺大雄宝殿藻井和智化寺藏殿藻井以曼荼罗的形式集中表达佛教文化内容。



清代古建筑藻井及其特点



从明清古建筑藻井的对比中可见,无论是斗八藻井还是圆形藻井,清代几乎完全继承了明代的做法,清代藻井的制作完全程式化。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清代藻井的制作工艺水平远不及明代的精湛、细致,如明代藻井,尤其是明代早中期藻井雕刻的明镜蟠龙盘绕在如意云纹中,龙身紧凑,龙首下视,肢体粗壮;以太和殿为代表的清代藻井蟠龙则盘绕在云纹中,无如意,龙身较为分散,雕刻工艺远不如明代蟠龙表现出的灵动矫健。清代藻井普遍以表现皇权至上的龙凤纹为主并大量贴金,用金量较明代更甚,更加注重藻井装饰的华丽程度及大量贴金营造出金碧辉煌的视觉效果。以故宫太和殿为代表的清代斗八藻井同明代斗八藻井相比较,在结构形式上基本相同,仅在一些细微之处有所不同。第一,明镜更大,明镜蟠龙更加得到强调,因此清代又称藻井为“龙井”,且蟠龙普遍口悬宝珠。第二,清代藻井为了扩大明镜而压缩了八角井的范围,因此清代藻井的八角井范围要比明代藻井的小。明代早中期藻井,其八角井雕刻的八条蟠龙身体盘绕,结构紧凑。到了明代晚期,由于八角井变窄,其雕刻的八条游龙已不再盘绕,身体变直向前,如大慧寺藻井;清代藻井的八角井更窄,因此八角井内的雕刻龙纹同样是身体变直向前游走的龙纹。第三,明代藻井角蝉装饰的云凤纹,凤尾如长长的火焰呈弯曲状拖在身后,到了清代,太和殿藻井的凤尾则变得短小粗笨,失去了明代凤尾的美感。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以太和殿为代表的清代藻井的制作技术及雕刻工艺远不及明代藻井的精湛细致,且明代智化寺及戒台寺藻井都有天宫楼阁,清代藻井均没有天宫楼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明代早中期藻井达到了我国古建筑藻井发展的最高水平,奠定了明清时期古建筑藻井发展的基础,成为明清两代古建筑藻井的制作规范。清代藻井的制作越来越程式化,雕刻工艺呆板粗糙,藻井的整体制作水平反而有所下降。


综上所述,基本厘清了北京周边地区辽金元明清时期现存于世古建筑藻井的发展脉络,从宋代保国寺型、辽式一型、辽式二型、金代净土寺型到元代永乐宫型,藻井用材从大木作过渡到小木作,圆井代替了斗八攒尖阳马,斗栱从功能性逐渐转变装饰性,装饰图案宋辽的菱格纹、方格纹到金元雕刻龙凤纹的发展演变,奠定了明清时期古建筑藻井发展的基础。明清时期在继承宋元斗八藻井的基础上,结构更加繁复,装饰更加华丽。除斗八藻井以外,还出现了隆福寺正觉殿明间方中见圆、圆中套方特殊形制的藻井及大高玄殿乾元阁、万春亭和千秋亭、天坛祈年殿等以斗栱、天花和藻井组合层层内收的圆形藻井,达到了古建筑藻井发展的最高水平,同时也从侧面基本反映了中国古建筑藻井的发展脉络。本文对北京周边地区的古建筑藻井做了一些探索思考,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古建筑藻井的研究工作。


注释和参考文献:略

作者:金彩霞   

文章来源:艺海,2022年04期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仅供学习参考,如有出入,请以原刊原文为准

特别鸣谢:金彩霞老师


知识点:北京周边地区古建筑藻井的发展演变及特点

古建筑的特点

全部回复(8)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点击查看全部回复(8条)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5.09 万条内容 · 137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无梁殿建筑保护修缮设计分析方法

无梁殿是指结构上使用砖砌筑墙体、拱券、穹顶和叠涩等,而外观上采用仿木构样式的建筑类型,是中国现存建筑遗产中的独特类型之一。砖早在周朝就已出现,而始终没有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材料,这与中国古代讲究地上用木建房,地下用砖砌墓的传统观念有关。尽管如此,中国古代的砖石拱券技术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明代以来,鉴于木材的易燃性,随着砖石结构技术的发展,佛寺藏经阁、皇室档案库等防火要求高的建筑开始采用砖砌。明代砖砌无梁殿建筑全部采用青砖和石灰灰浆砌筑,整体结构中没有木梁和木柱,故称无梁殿,又称无量殿,为其蒙上了一层宗教色彩。由于砖砌体的抗压强度较高而抗拉强度较低,故无梁殿建筑多采用砖砌拱券或穹顶结构承受楼面或屋面荷载,尽量避免受弯构件和受拉构件的出现,该类型建筑遗产的结构做法和构造做法都较为特殊,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