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设计越来越难?地脚锚栓 2 个还是 4 个,怎么选?
永无止境111
2025年02月25日 11:15:09
只看楼主

来源:钢结构

|

作者:双无余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愚公解构 上一篇聊了钢柱脚的刚接与铰接的话题,提到了“半刚性”,引起很热烈的讨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原文查看其中的50多条讨论留言。 有读者留言说“考虑的问题一大堆,设计费才那么点”,“行情太差,都不想研究这些了”…… 看到不少类似的留言讨论,明显感受到结构设计越来越艰难: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愚公解构

上一篇聊了钢柱脚的刚接与铰接的话题,提到了“半刚性”,引起很热烈的讨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原文查看其中的50多条讨论留言。

有读者留言说“考虑的问题一大堆,设计费才那么点”,“行情太差,都不想研究这些了”……

看到不少类似的留言讨论,明显感受到结构设计越来越艰难: 责任心不能有半点松懈,又要降本增效、要求越来越高,但获得的收益却飘忽不定、每况愈下 。其实抬头看看周边行业,这种情况不光是设计行业。很多行业的从业者,都在探索寻找新的机会。也许现在的AI能帮上大忙进行更多的拓展。

 


引言

言归正题,上篇那么多的留言里排第一的是 “为什么螺栓在翼缘内侧就是铰接呢?”

当时是这么回复的:“因为翼缘是主要抗拉的,外侧如果没有螺栓,无法传递拉力给基础,这个节点就不能抗弯。即使能,力臂短,效率低。”这个解释,是基于已经是按“铰接”进行假定结果而给出的。实际情况,可能并不完全如此。

下面我们就展开聊聊这个留言的问题。

完全铰接的优缺点

门式刚架采用铰接柱脚有其独特的优势:只传递轴力和剪力,不传递弯矩,受力简单、构造简洁、基础造价低、施工简单快捷,在轻型厂房中可以灵活应用。

然而,铰接柱脚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结构整体侧向刚度不足,需要额外增设支撑来增强稳定性; 水平剪力更多需要增设抗剪键来承担 ;也可能导致上部结构用钢量增加,反而不经济。

 

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 “抗剪键” [^1]。柱脚设置抗剪键,需要在基础上预留槽,待柱安装就位后作二次灌浆和养护,增加了安装、施工的难度,成本增加。

 

工程实际中,柱脚很少会采用两个锚栓的情况,主要原因是考虑钢柱安装时的安全稳定性,也有论文指出是 防火的要求 [^2]:国外规定,四个锚栓柱脚是防火所要求的,即使横梁在火灾事故中烧塌,柱子仍需有直立的能力。

 

2个锚栓变成4个锚栓 ,这种构造提供一定的抗弯能力,更稳定、安装时也更安全,此时如果计算继续按照完全铰接假定,忽略事实上已经具有的抗弯承载能力,就可能过于保守,有失经济性。

 

那么如果考虑抗弯承载能力,按照半刚接的柱脚来设计考虑,会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呢?

半刚接会带来哪些影响?

抗剪键可以不设

半刚接柱脚,具有一定的转动约束能力,可以传递部分弯矩。弯矩的存在使一侧锚栓产生拉力,同时 增加另一侧底板的压力,从而增大摩擦力 (摩擦力和接触面积大小无关,只与摩擦系数和压力有关)。利用这种原理特性,减少了设置抗剪键的概率,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发挥材料性能,还能简化施工过程,提高施工效率,最终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柱脚弯矩的增加

柱脚存在一定的转动约束,这会在柱底产生弯矩。算例分析表明[^1],这种弯矩虽然对柱脚截面强度影响不大,但在设计时仍需注意 :一是基础设计要考虑这个约束弯矩;二是要对锚栓进行抗拔验算。

为了准确分析这些影响,需要建立考虑柱脚刚度的力学模型进行计算。

钢柱计算长度的减小

柱脚并非理想铰接时,在计算刚架平面内稳定性,可以引入 算长度 系数 (μ)[^2]来修正。这个系数通常小于1,例如保守点取0.85。这意味着实际柱子的有效长度比铰接柱要短,稳定性更好。

 

如何计算非刚接柱脚

秋山式

日本的钢柱脚转动刚度设计,采用了[^3]如下的秋山式公式:

 

“秋山式”是日本基于大量试验所提出的经验公式 ,对于露出型钢柱柱脚的 半刚性 转动刚度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尤其在常规尺寸和构造范围内,计算比较简便。

组件法

欧洲标准[^4]采用另一种方式 分多个组件的方法 进行柱脚节点的转动刚度的计算:

E 为钢材的弹性模量;z 为“力臂”或“杠杆臂”(拉力区与压力区之间的距离);μ 为刚度修正系数;  为每个“基本组件”的刚度,组件法的核心就是将节点分解成若干组件(底板、锚栓、混凝土等),分别计算其刚度。

这个公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难度。因为其中e值的计算与弯矩和轴力相关,而弯矩和轴力又与柱脚刚度相关,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依赖关系,需要进行迭代计算。

实际工程的现状

下面是两位读者提供的厂房钢柱脚的实际工程照片,读者们看了以后,觉得其中存在哪些问题呢?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感谢江南管理资深钢结构专家贾福兴老法师提供的项目图片。

感谢公众号“钢结构Cost-steelstructure”博主陈总提供的项目图片。

小结

近十年前的规范,处理柱脚设计时,多半是本着更务实的原则,通过适当简化,使工程师能够快速高效地完成设计,在计算模型中采用较为保守的假定,能够有充分的安全储备,包络施工现场可能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有效地保障了结构的整体安全性,虽然这种方法可能不是最经济的方案。

 

参考资料:[1] 马人乐, 柳胜华, 姚金满. 门式刚架轻型钢结构工业厂房柱脚抗剪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J]. 建筑结构学报, 2004, 25(2): 15-8.
[2] 陈绍蕃. 平板柱脚的转动刚度和柱的计算长度 [J]. 建筑钢结构进展, 2009, 11(1): 1-8.
[3] 秋山宏. 钢骨柱脚耐震设计[M]. 东京: 技报堂出版社, 1985.
[4] CEN. Eurocode 3: Design of steel structures – Part 1-8: Design of joints: EN 1993-1-8:2005 [S]. 2005.

免费打赏
jzhdajia
2025年03月05日 08:38:42
2楼
回复
jianzhudj
2025年03月05日 08:41:31
3楼
回复
wanshuns
2025年03月05日 08:42:26
4楼
回复
doushengf
2025年03月05日 08:43:16
5楼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