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存量时代,“小规模、渐进式”更新因灵活性与公众参与度高成为主流。历史文化街区受限于特殊物质与社会环境,常陷入“保护性衰败”与“创造性破坏”的矛盾。行动者网络理论可解析多元行动者构建异质性网络的过程,但现有研究多聚焦“行动者”视角,对“转译”概念的渐进式逻辑探讨不足。
2
“螺旋转译”渐进式更新理论框架
2.1 “螺旋转译”:
行动者网络理论以行动者、转译、异质性网络为核心:各行动者具有不同诉求,需通过转译(问题界定、利益赋予、征召动员、异议呈现)形成网络链接,在核心行动者主导下确立“强制通行点”,推动网络成员达成共同目标并界定角色,构建异质性网络。
资料来源:图表除另有注明外,均为笔者自绘或自摄。
2.2 “渐进式更新”:
行动者网络的“螺旋转译”理念为渐进式更新提供了理论支持,其关键在于:基于空间现状与目标,制定分步计划,避免蓝图式规划;根据阶段目标推演行动者网络,明确核心行动者与强制通行点;随“螺旋转译”过程动态调整设计工程,制定可落地的空间规划。
3
南京荷花塘更新的探索实证
3.1 荷花塘更新的行动者网络构建
▲ 图3 | 荷花塘更新的行动者目标和强制通行点
3.2 “螺旋转译”过程面临的更新困境
荷花塘项目历经两轮居民意见征询,设计成果丰富,但实际更新推进缓慢,图纸频繁修改难以落地。仅少数公房院落因改为基层组织或公益机构迅速翻新,其余仍维持衰败状态(图4)。调研发现,原有设计方案因居民意愿变化而失效,项目周期被拉长,缺乏法律保障导致口头协议后更新行动陷入利益纠纷。荷花塘项目折射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困境:
行政僵化削弱行动者参与积极性:受绩效观念影响,基层干部过于追求指标化目标,任务驱动的沟通削弱了居民自治功能,冗杂事务进一步降低协同效率;居民自下而上的更新面临手续繁琐、部门推诿等阻碍,更新意愿不强。
行动者转译共识薄弱,征召与动员困难:个体利益分化导致转译目标背离,同一院落居民意见分歧阻碍征收;部门价值追求不同,缺乏衔接,未能形成合力;弱势群体对渐进式微更新认知不足,政府和规划师需引导群众认知,促进共识形成。
忽视“螺旋转译”,导致资源浪费:行动者诉求变化,微更新单元调整,一些已完成的设计图则就会失效; 部分院落功能转变生硬,缺乏可逆设计,行动者网络转换后需重新设计实施; 统一居民意愿虽简化了工作,但抑制了居民自适应性,任务式静态更新易导致空间闲置。
4
南京荷花塘更新的策略思考
4.1 推导螺旋转译过程,
与传统征收拆迁不同,荷花塘采用渐进式更新机制,政府在初期完成引导与管控后逐步退出核心角色,激发市场、社区规划师与居民的内生动力,确保项目可持续健康发展。
▲ 图5 | 荷花塘“螺旋转译”渐进式更新机制
4.2 鼓励动态更新调整,
后期共治阶段:居民作为主体,通过舒适环境和完整关系网络增强地方感与自信,促进街区开放;外来商户结合原生文化打造IP吸引流量,与当地人文互动;游客体验原生态街巷肌理,提升荷花塘知名度,吸引资金注入,保障街区活力。
4.3 突破空间排序局限,
▲ 图6 | 荷花塘内某院落现状与最终更新设想效果
▲ 图7 | 荷花塘内某院落“螺旋转译”渐进式更新机制
5
结语
本文撰稿: 袁雨龙 于涛
0人已收藏
3人已打赏
免费4人已点赞
分享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15.4 万条内容 · 249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两会声音 | 陆銮眉:建议修订《城市绿化条例》,推动城市绿化高质量发展导读 当前,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面向新型城镇化、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等战略和行动,风景园林行业面临着新的需求和挑战,需要在理念、技术、模式和管理上实现创新突破和转型发展。城市绿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抓手。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4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学习了,谢谢分享。
回复 举报
“螺旋转译”渐进式更新机制研究——以南京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设计的不错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