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设计 \ “螺旋转译”渐进式更新机制研究——以南京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螺旋转译”渐进式更新机制研究——以南京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发布于:2025-03-14 13:27:14 来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

来源:城市规划

|

作者:城市规划杂志

[复制转发]


1

引言

存量时代,“小规模、渐进式”更新因灵活性与公众参与度高成为主流。历史文化街区受限于特殊物质与社会环境,常陷入“保护性衰败”与“创造性破坏”的矛盾。行动者网络理论可解析多元行动者构建异质性网络的过程,但现有研究多聚焦“行动者”视角,对“转译”概念的渐进式逻辑探讨不足。  

南京近年来探索渐进式微更新,如小西湖项目通过“自愿、渐进”征收模式推动更新,但仍面临资金不足、产权纠纷等问题。既有模式忽视动态转译,易因诉求转换导致方案失效。荷花塘面积、人口及产权复杂程度远超小西湖,需突破既有模式局限,关注行动者诉求的动态变化,构建适应“螺旋转译”的更新机制,实现从静态管控到动态协调的渐进式更新。

2

“螺旋转译”渐进式更新理论框架


2.1 “螺旋转译”:

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动态循环视角      


行动者网络理论以行动者、转译、异质性网络为核心:各行动者具有不同诉求,需通过转译(问题界定、利益赋予、征召动员、异议呈现)形成网络链接,在核心行动者主导下确立“强制通行点”,推动网络成员达成共同目标并界定角色,构建异质性网络。  

随着核心行动者更替、必经之点转变等,行动者网络也会发生变化,并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阶段性。转译具有可循环性,即每当遇到异议便紧接着下一轮问题界定,而非是遇到异议就停止的线性结构。当然,这种循环并非原地打转,随着转译的不断推进,异质性网络将表现出“螺旋”特征,走向稳定、转换或解体,此即“螺旋转译”(图1)。  
    图1 |    行动者网络“螺旋转译”示意图

资料来源:图表除另有注明外,均为笔者自绘或自摄。


2.2 “渐进式更新”:

螺旋上升的行动者转译过程      


“小规模、渐进式”更新虽为主流,但其内涵需进一步探讨:如何定义“小规模”?何为“渐进式”?南京小西湖项目尝试通过空间形态、产权状况与居民意愿确定分级管控体系,再动态搬迁以避免“一刀切”(图2)。但即使在空间上做了规模分级,后续也会因产权利益纠纷等导致更新停滞,所以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实现时空渐进。  
  图2 |    小西湖渐进式更新过程示意及地块二级管控体系
资料来源:左图作者自绘,右图来自董亦楠,韩冬青. 产权与政策共轭下的参与式自主更新机制——以南京小西湖街区“许宅”为例[J]. 新建筑,2022(6):76-81。

行动者网络的“螺旋转译”理念为渐进式更新提供了理论支持,其关键在于:基于空间现状与目标,制定分步计划,避免蓝图式规划;根据阶段目标推演行动者网络,明确核心行动者与强制通行点;随“螺旋转译”过程动态调整设计工程,制定可落地的空间规划。

3

南京荷花塘更新的探索实证


3.1 荷花塘更新的行动者网络构建


荷花塘的更新初期由政府为核心行动者,基于小西湖经验确立“渐进式更新”强制通行点,制定生活、治理、业态等多维目标与阶段计划,搭建共建中心征召各方行动者,通过协商完成征收、改造等任务,提升空间与生活品质(图3)。当阶段目标完成或异议涌现时,动态调整核心行动者与强制通行点,重构网络规则与利益分配,推动异质性网络向稳优状态转化,以实现街区可持续更新。  

  图3 |  荷花塘更新的行动者目标和强制通行点  


3.2 “螺旋转译”过程面临的更新困境


荷花塘项目历经两轮居民意见征询,设计成果丰富,但实际更新推进缓慢,图纸频繁修改难以落地。仅少数公房院落因改为基层组织或公益机构迅速翻新,其余仍维持衰败状态(图4)。调研发现,原有设计方案因居民意愿变化而失效,项目周期被拉长,缺乏法律保障导致口头协议后更新行动陷入利益纠纷。荷花塘项目折射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困境:  

    图4 |    荷花塘空间衰败现状  

行政僵化削弱行动者参与积极性:受绩效观念影响,基层干部过于追求指标化目标,任务驱动的沟通削弱了居民自治功能,冗杂事务进一步降低协同效率;居民自下而上的更新面临手续繁琐、部门推诿等阻碍,更新意愿不强。  

行动者转译共识薄弱,征召与动员困难:个体利益分化导致转译目标背离,同一院落居民意见分歧阻碍征收;部门价值追求不同,缺乏衔接,未能形成合力;弱势群体对渐进式微更新认知不足,政府和规划师需引导群众认知,促进共识形成。  

忽视“螺旋转译”,导致资源浪费:行动者诉求变化,微更新单元调整,一些已完成的设计图则就会失效; 部分院落功能转变生硬,缺乏可逆设计,行动者网络转换后需重新设计实施; 统一居民意愿虽简化了工作,但抑制了居民自适应性,任务式静态更新易导致空间闲置。

4

南京荷花塘更新的策略思考


4.1 推导螺旋转译过程,

明晰化规划步骤      


根据“规划—建设—治理”逻辑,结合荷花塘街区的特殊性,推演其螺旋转译过程(图5):  
初期:明确更新范围,形成分类分级管控体系,提出更新方向。政府为核心行动者,推动底线管控与战略引领,强制通行点为“多层传导”。  
中期:社区规划师引导空间设计与建设,鼓励自主更新,融合社会资金,激活空间多样性。市场为核心行动者,强制通行点为“多样建设”。  
后期:形成稳定运营模式,调动多元主体能动性,保障街区可持续发展。居民等多元主体为核心行动者,强制通行点为“多元共治”。  

与传统征收拆迁不同,荷花塘采用渐进式更新机制,政府在初期完成引导与管控后逐步退出核心角色,激发市场、社区规划师与居民的内生动力,确保项目可持续健康发展。  

  图5 |  荷花塘“螺旋转译”渐进式更新机制


4.2 鼓励动态更新调整,

分类化治理措施      


为应对居民意愿变化并激发行动者参与主动性,需动态调整更新方案,但反复调整可能导致资源浪费或项目停滞,因此,更新工作需有方向性,关键在于治理措施的分类化。  
前期传导阶段:分类分级管控体系需明确院落更新类型与方向,根据产权性质和居民意愿实施不同更新政策,以简化程序、开放权限,促进自下而上更新。  
中期建设阶段:资金支持是关键。公共财政用于基础设施完善、文保资源活化、危房加固及公房居民补偿;社会资金用于空间活力提升,如文化展示与商业活动;居民资金用于自主更新,在社区规划师引导下改善居住环境,保留地方记忆。  

后期共治阶段:居民作为主体,通过舒适环境和完整关系网络增强地方感与自信,促进街区开放;外来商户结合原生文化打造IP吸引流量,与当地人文互动;游客体验原生态街巷肌理,提升荷花塘知名度,吸引资金注入,保障街区活力。  


4.3 突破空间排序局限,

精细化实施方案      


由于个体差异,即使是最小的微更新单元也常意愿不统一,需从功能性质、使用人群、产权变化等角度精细化实施方案,避免“就空间论空间”。  
以荷花塘某拟改作展馆的四进院落为例,考虑到第二、三进间通廊被封闭作民居导致院落割裂,第三进Y家强烈希望回迁且其后代愿意协助展馆管理。所以可以分两期更新:第一阶段清理违建、修缮房屋、美化景观,前两进改为展厅,后两进保留居住功能,配置可逆式设施改善生活;第二阶段以后两进为主,Y家协助更新并参与展馆业务,串联第一期工程,布置多样化空间,形成完整展览流线。  
更新过程中,行动者网络将不断变化:核心行动者由更新办转为更新办与居民,再转为历保集团与经营商;强制通行点由摸清现状与意愿转为空间过渡与利益协调,再转为空间赋能与区域活力提升。经过两次异质性网络转换,实现院落环境质量提升、空间活力激活及多元利益协调的渐进式更新(图6、7)。

  图6 |  荷花塘内某院落现状与最终更新设想效果

  图7 |  荷花塘内某院落“螺旋转译”渐进式更新机制

5

结语

许多规划师耗费大量精力形成华丽的空间蓝图却难以真正实施落地,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未能从人本身出发而是“先成图,再有人”。渐进式更新的关键并非先描绘空间再考虑人的需求,而是先拟定行动者(尤其是核心行动者),根据他们的目标和诉求构建起行动者网络,再在“螺旋转译”进程中动态地调整空间规划和更新行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远期目标和最终设想,它们仍能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但可以在后续的实施中被不断优化。总而言之,规划不应是一件包装精致的产品,而是不断摸索和修正的过程。

本文撰稿: 袁雨龙  于涛

全部回复(4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15.4 万条内容 · 24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两会声音 | 陆銮眉:建议修订《城市绿化条例》,推动城市绿化高质量发展

导读 当前,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面向新型城镇化、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等战略和行动,风景园林行业面临着新的需求和挑战,需要在理念、技术、模式和管理上实现创新突破和转型发展。城市绿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抓手。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