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同学困惑此问题,论坛里也有说温度后浇带必须要设附加钢筋,现把图集节点大样和朱总《设计问答》一书中的解释列举出来,供各位同仁参考。
在书上看到:<<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时,宜控制其环境温度低于两侧混凝土浇筑时的环境温度>>,为什么温度要低?
请教在深基础施工中可用膨胀带代替温度后浇带吗?最近在网上几套图纸见超长混凝土采用膨胀带,请问什么情况用膨胀带,什么情况设后浇带?
本帖最后由 wuji5512 于 2014-8-5 14:41 编辑 原来的图怎么不见了?
伐板厚75cm,长80m左右,宽20m左右,在中间40m处有一宽80cm温度后浇带,此处有两道地下室的剪力墙通过,地下室只有一层,不过到一层此处无墙力墙,是否要在墙上留竖向后浇带?如果不留,在浇筑混凝土时此墙如何处理?尤其是位于伐板里的那一部分剪力墙如何处理?
超长结构一般需要进行温度作用分析,超长结构通长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设置后浇带是工程常用做法,而设置后浇带对温度效应的影响能否在软件中进行模拟?哪款软件可以进行考虑,是怎样考虑的哈?请各位大神不吝赐教。
本帖最后由 csccbjs 于 2013-7-30 20:52 编辑 大家看到的图片,未浇筑砼的部分是温度后浇带。按图纸上的做法:温度后浇带将本层的梁、板、以及剪力墙外墙,隔开,如下图所示是拆模后的样子。我现在产生了一个问题,看到的梁没有任何的支撑。大家仔细的看断开部分的右半部分梁,有竖向构件支撑的了。但是左半部分的梁有近3m长。下面也没有任何的支撑,这样是不是千钧一发,很危险呀?
见图[ 本帖最后由 zyx66668 于 2011-5-18 07:57 编辑 ]
现在的工程中后浇带使用的比较频繁,请教一下:它起到的作用是不是就是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的作用?另外,后浇带不是要从上到下全部断开,如果建筑没地下室的话,需不需要在地梁处也断开?
我看到这样的支撑系统,是在摸板拆除以后的,请大家指点一下,这样做可以吗??施工单位说是没问题的,没违背规范.我找了一个下午,还真没找到哪不规范上说这样不行的.我个人的意见是认为由于后浇带受的剪力比较大,应该不能这么做的.而且后来的支撑系统再怎么好,也没有一开始的好.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有遇到的话是怎么处理的?有没有哪个规范里有说明?请指教!谢谢!
:L梁下部砼未凿除、主体结构未封顶
我在做一27层框支剪力墙结构,62m长,设后浇带时遇到麻烦上部结构设好后,由于基础是桩伐基础,桩是满堂布置后浇带设到桩顶了.如果躲开桩就设到上部结构的剪力墙上了.请问各位大虾后浇带上下不贯通可以吗?
大家好!请教各位达人关于后浇带设置的几个问题:1.后浇带内有整根梁时,是否必须避让?2.后浇带遇到楼梯时,是否必须避让?3.少数后浇带在梁端三分之一范围内经过,是否允许?4.后浇带分为沉降后浇带和伸缩后浇带,如果施工图中不加以区分,施工单位会加以辨别并区分对待吗?谢谢!
在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里规定了梯度温度对计算的影响,可是T1指的具体是什么位置,是铺装后的还是板梁的,哪位高人能不能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说明,比如用8cm混凝土铺装+8沥青铺装。那么T1与T2已经高度是多少。谢谢了!
车库顶板厚25cm..后浇带处在次梁上,次梁是400*650的..现在该怎么处理?图纸上的意思是在腰上增加加强筋..但加强筋的大小以及间距没给说明..也不知道怎么加...谁知道这时该怎么处理??梁上的配筋怎么弄??
本帖最后由 无间道 于 2013-8-5 14:08 编辑 当建筑结构的平面尺寸超过混凝土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混凝土规范第9.1.1 条)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的方法来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一般地上结构由于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伸缩缝最大间距不宜超过混凝土规范限值过多,同时应注意加强屋面保温隔热,采用可靠的、高效的外墙外保温,并适当提高外纵墙、山墙、屋面等重要部位的纵向钢筋配筋率。
各位好,求教了! 承台地梁基础,地梁上设有后浇带,按照设计要求后浇筑,但是,地梁上设计有基础墙,基础墙怎么办呢?是在后浇带上放置过梁,再砌筑?需要不需要在墙体上留置通缝,便于基础变形?还有没有其他好办法?谢谢了,急用!
湿空气在湿球温度与路点温度之间下能除湿吗?为什么?按湿球温度和路点温度的定义(等焓过程到饱和状态,等湿过程到饱和状态),照理低于湿球温度也是可以除湿的呀。
各位高手: 蒸发温度到底由什么决定的呢,现在我有两种想法,第一由蒸发量决定即蒸发器中制冷剂的换热量与风侧的换热量的一个平衡,比如当加大风量,蒸发温度会上升,减少风量会降低。第二,由供液量与吸气量的一个平衡,比如当加长毛细管后,蒸发温度下降,减短毛细管后蒸发温度上升,加大压缩机转速,蒸发温度下降。现在我有点拿不准,到底是由哪个决定的蒸发温度,请各位高手解答一下,谢谢!
人工挖孔桩在后浇带中,后浇带中的受力钢筋应该如何布置呢?遇到桩了是截断,还是绕过桩,还是截断后在桩周围布置相应的加强筋,还是在桩的相应位置植筋后再与受力钢筋搭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