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BIM技术 \ 行见BIM \ 我们是不是高估了BIM,低估了AI?

我们是不是高估了BIM,低估了AI?

发布于:2023-04-03 09:31:03 来自:BIM技术/行见BIM [复制转发]

摘BIM圈的一段对话,2016年:


网友甲:陈光老师,学生一枚,能给说说现BIM+VR的应用前景和如今现状麽?


陈光:BIM的下一代就是VR或AR化的,现在还不够成熟。今日VR整体上的成熟度大致相当于十几年前的BIM。另外一个变量影响因素是大数据的人工智能(AI),这个东东的成熟将会改变所有IT产品的进化速度,从十年缩短到瞬间。


网友乙:我理解,目前VR/AR在BIM的应用,主要在BIM成果展现方面,可以作为一种交付手段,结合二次开发,做一些简单的数据编辑处理,比如内装上的一些应用、巡查中的一些数据收集等。


网友丙:不是感觉做得好不好,而是感觉太局限,不够人性化。


陈光:VR领域目前只有一两个一两个点上的技术算是成熟了,就好比十几年前三维设计功能成熟一样。作为一个技术系统,还很早。且这个进化路径不同于过去的IT技术,这是一种新的进化局面。有点像苹果手机打破所有手机的爆发式路径。


以前的手机都是不断的增强功能,一步步的改进,这可以说是手机行业进化的历史。苹果手机改变了历史,打断了原先的路径和发展方向,重新定义了整个行业。BIM将会遇到的苹果手机就是:VR。VR的苹果手机就是AI。




我这十来年混在BIM圈里面,见识了许多源自建筑界、又想变革建筑界的朋友们,BIM本身就是对建筑界的智能建造升级之最基础的技术,群体的智慧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但是,普遍也是高估了BIM,低估了AI。


低估了AI


彼时2016年,谷歌的阿尔法狗刚刚登顶围棋的山峰,打败了人类的世界冠军,人工智能开始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BIM圈里天天聊,工地狗狗吵架扯皮要钱,后来又搞AI识图审图设计。


今日2023年,OpenAI的GPT又又又打破无数记录,直指自主意识。真正的人工智能,也许就在眼前了。

图片

2023.3.23发布的插件集


杂谈|GPT开放API|众多工具软件接入GPT|华为自动驾驶放弃高精地图转为视觉高算力技术路径|德勤元宇宙定义


高估了BIM


要说过去这些年BIM有什么变化,似乎也没什么。《BIM软件格局图》描述了BIM软件格局的固化。在十年《BIM这十年 2022分水岭》,乃至四十年的跨度里面,唯独AI这一项变量无法评估。


技术史合集:穿越时空的AutoCAD,BIM/CIM与建筑元宇宙》描述了四十年前AutoCAD诞生的时候,PC电脑时代开启,生产力工具软件大爆发,引发了几十年的计算机风潮,至今不衰。也正是计算机的普及,才带来了芯片的增长,计算芯片就是算力,今天所说的训练人工智能用的并行计算的英伟达GPU芯片到上世纪末才发布,至今已经是百万倍的增长,完全打破了CPU每十八个月增长一倍的摩尔定律。


大力出奇迹


AI研发应该是已经找对了技术路径:高算力


OpenAI的大金主微软给了几百亿的投入,主要是上万张英伟达的A100高算力芯片及H100,也就是美国对中国禁运的芯片,现在英伟达通过阿里云等厂商提供租赁服务曲线解决了这个问题。《看紧英伟达,抱紧英伟达》描述了具体情况。就连智能汽车也找对了高算力的技术路径,《楼车城元宇宙2:从马力走向算力》,从而彻底放弃高精地图的试错岔路。


这种高算力的投入不是一般企业能够承受的,即使投入了也未必有产出,如谷歌、Meta的试错。而BIM开发领域还普遍处于小组、个人开发者做二次开发为主的状态,所以业界普遍低估了AI。英伟达CEO黄仁勋倒是很乐观:现在基于GPT的超级数据中心,几十人小团队就可以做成很大的成就。


这与十年前建筑行业高估BIM,言必称革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说到底还是国内建筑界搞不懂IT、信息化、数字化,就连机械化、工业化还踉踉跄跄的步履蹒跚往前走呢,更别说自动化、智能化了。


建筑上的大力,也许是卷扬机的力道、铁锹能铲多少土、挖机钩机能吊多重,这个重力才是建筑的核心。而算力是计算机的核心。《建筑产业互联网算力重力比分析》试图建立两者之间的神秘的联系,见《光铭研究院算力合集v1》。


颠覆矢量工程图体系


图片

2016年美剧西部世界剧照,美女为AI机器人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即使在AI技术超级发达的西部世界里面,图纸还照样是横平竖直的CAD线条图,至多是三维BIM,它们都是同一代技术,且停滞在低算力水平上。《算力批判1:CAD与BIM属于同一代技术


估计是局限于当时2016年拍摄美剧时候的技术所致。而到了2022年的第四季,增加了一种点云交互界面。美女作家口述故事情节,电脑就给出模模糊糊的、逐渐清晰的影像,包括建筑、树木、人物等整个场景,是生成式AI技术(GPT这类)的一种电影可视化呈现,也许就可以称之为场景模型。



特斯拉自动驾驶也正在朝着西部世界这个技术路径上走,叫做空间占用模型。当然它目前主要解决自动驾驶的安全问题,并不涉足建筑物内部。但这个堪比超算中心的算力的智能汽车,算力富余,是否也可以干点别的事。《楼车城元宇宙3:未来的算力分布


,时长02:27

FSD最新版V11.3


工程图,自从两百年前在工业革命被创造出来之后,就统治着工程界至今。《虚拟教研室5:建筑图与机械图》我们暂且称之为矢量工程图体系吧。


在此基础上,电子化最成功的乃属欧特克的AutoCAD(1982),与后来的Revit(2002收购)。但是,电子化仍然是对手工制图的模仿,由此生成的一整套生产方式早已固化,导致BIM新技术推广不利。如无颠覆性技术出现,这个格局还会维持很多很多年。


翻模,无论是从CAD图纸翻模,还是三维重建,终点都是Revit。从头到尾,欧特克卡住了所有重要的要塞,谁也逃不掉,这就是自然垄断的威力。


所以,要颠覆,就必须从头开始反思矢量工程图体系。为表达一个建筑,是不是只有工程图这一条路?GPT高算力模型能否走出一条新的路?


GPT会不会找出更简洁的技术体系,是机器语言的。只有当人类需要看的时候,才生成一种人机界面给人类看,人类只是信息流水线上的临时工人。而不似传统矢量工程图体系是围绕着人而设计的,一大堆零散的工具,不成体系,硬要搞成体系就变得非常复杂而脆弱,还经常会出现格式的魔咒。


现在GPT使用自然语言来与人沟通的方式,人就是像念魔咒一样的,让GPT去干着干那(通过联网与插件)。


CAD与BIM共生,走向ABC

算力重力10:AI+BIM,提出高算力任务



光铭研究院原创文章合集目录2022


行见BIM

返回版块

8700 条内容 · 55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万物数字化的浪潮下,建筑企业市场营销数字化的3大着力点!

聊到市场营销,突然想到去年川渝地区有段时间持续高温,最高气温一度超过45度,公司楼下卖冷饮和冰淇淋的促销摊位也意外地日渐多了起来,甚至某新晋网红高端品牌赫然在列。 意外之余也让人忍不住疑惑,这么大热天在写字楼下摆摊卖冰淇淋搞促销活动意义何在? 思索良久不得其解,最后耐不住好奇到该网红品牌摊位前攀谈,才了解到该品牌瞄准高温天气的时机精心策划了一场营销活动,不仅线下覆盖了成都几个主要核心商圈、大型写字楼,还在微博、微信、小红书等多个线上平台联动推广,本次营销活动的核心KPI并不是销售额或销售毛利,而是品牌认知度、美誉度和市场渗透率,即在极端高温场景下面向中高端商圈、写字楼等目标客户集中地促销推广,进一步提高用户认知,并进而通过线上线下用户口碑传播的方式扩大市场渗透。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