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工程造价 \ 造价成本管理 \ 研究型审计视域下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研究型审计视域下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发布于:2025-11-04 14:48:04 来自:工程造价/造价成本管理

来源:工程审计

[复制转发]

在国家治理的宏大体系中,经济责任审计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是监督领导干部权力运行、保障国有资产安全的关键手段,更是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研究型审计作为一种以研究思维和方法指导审计实践的创新模式,注重揭示深层次问题,推动体制机制完善,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于研究型审计视角对经济责任审计提出有效的对策及建议,能够有效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效率。

一、开展研究型审计的意义

(一)提升审计质量与效率。研究型审计强调以研究思维和方法开展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先研后审”,深入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有的放矢谋划审计重点,充分运用数据分析技术,精准定位问题,深入剖析问题本质,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二)拓展审计深度与广度。研究型审计强调深度穿透问题本质,在关注财务收支等传统审计内容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到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评估层面;研究型审计打破部门界限,将审计视野扩展到被审计单位相关的经济社会领域,关注宏观经济政策的执行影响,同时借助大数据技术手段,突破抽样审计的局限性,通过技术赋能实现审计全覆盖。

(三)强化审计成果运用。研究型审计的提出要求审计人员立足宏观层面,以政策执行情况为切入点分析问题,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审计建议,通过深入剖析问题背后的体制机制原因,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参考,促进审计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

二、当前基层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审前调查不够深入细致。审计调查事项不具体、不全面,片面关注财务、人员编制等方面的问题,对不同单位的主责主业、政策法规等调查了解不够深入,没有结合地区实际特点和部门工作实际,不能有效指导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审计评价不够科学规范。经济责任审计涉及政策执行、经济决策等多个维度,但目前尚未形成科学、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导致审计结论主观性较强。

(三)审计成果运用不足,整改落实不到位。部分审计报告仅停留在发现问题层面,未能深入分析问题成因,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缺乏深层次地研究和剖析,没有完善相应的制度,致使同样的问题反复出现。此外,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也会影响审计整改成效。

三、研究型审计视域下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对策

(一)强化研究思维,优化审计目标与重点。加强审前研究,结合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行业特点、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及财务数据,聚焦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核心问题,围绕经济决策、政策执行、资金分配等关键环节,精准锁定审计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及潜在风险点,为制定科学的审计实施方案奠定基础。

(二)加强数据赋能,推动审计技术创新。打破数据壁垒,推动建立跨部门审计数据共享机制,实现财务数据、业务数据、外部数据的多源数据融合。积极探索借助人工智能(AI)技术开展数据分析,以风险、问题、价值为导向,动态锁定高风险、高价值领域,识别异常数据,提升审计分析的精确度。

(三)完善评价体系,增强审计科学性。建立多维度评价指标,全面结合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活动的合法性、重大经济决策的执行及结果情况、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情况,从经济绩效、政策执行、财政管理、廉政建设等方面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同时按照行业、职务等不同领域设置分类评价指标。引入量化分析模型,构建科学化、标准化、差异化评估框架,努力实现经济责任审计从“定性模糊评价”向“定量精准画像”的转变,提高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四)深化成果运用,提升审计价值。加强审计整改跟踪,建立“发现问题-推动整改-成效评估-制度完善”全周期管理机制,确保审计建议落地见效。建立问题台账及整改台账,明确整改时限、责任单位和验收标准。将审计发现问题分为重大风险类、体制机制类、一般违规类进行分级管理,重大风险类问题移送纪检监察部门;体制机制类问题找准制度漏洞,提出审计建议,促进制度完善,服务党委政府决策;一般违规类问题及其整改情况作为领导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参考。

(来源:山东省审计厅)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造价成本管理

返回版块

1.36 万条内容 · 32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固定总价合同哪些情况下可以审减?

来源:工程审计 固定总价合同以其价款总额固定、风险划分清晰的特点,在工程建设、货物采购等领域广泛应用。通常情况下,合同价款一旦确定,若无特殊约定或法定事由,不得随意调整。但实践中,当出现约定或法定的特定情形时,仍可通过合规审计流程对合同价款进行审减,具体适用情形如下: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