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uji5512 于 2014-8-5 14:41 编辑 原来的图怎么不见了?
见图[ 本帖最后由 zyx66668 于 2011-5-18 07:57 编辑 ]
现在的工程中后浇带使用的比较频繁,请教一下:它起到的作用是不是就是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的作用?另外,后浇带不是要从上到下全部断开,如果建筑没地下室的话,需不需要在地梁处也断开?
我看到这样的支撑系统,是在摸板拆除以后的,请大家指点一下,这样做可以吗??施工单位说是没问题的,没违背规范.我找了一个下午,还真没找到哪不规范上说这样不行的.我个人的意见是认为由于后浇带受的剪力比较大,应该不能这么做的.而且后来的支撑系统再怎么好,也没有一开始的好.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有遇到的话是怎么处理的?有没有哪个规范里有说明?请指教!谢谢!
:L梁下部砼未凿除、主体结构未封顶
我在做一27层框支剪力墙结构,62m长,设后浇带时遇到麻烦上部结构设好后,由于基础是桩伐基础,桩是满堂布置后浇带设到桩顶了.如果躲开桩就设到上部结构的剪力墙上了.请问各位大虾后浇带上下不贯通可以吗?
大家好!请教各位达人关于后浇带设置的几个问题:1.后浇带内有整根梁时,是否必须避让?2.后浇带遇到楼梯时,是否必须避让?3.少数后浇带在梁端三分之一范围内经过,是否允许?4.后浇带分为沉降后浇带和伸缩后浇带,如果施工图中不加以区分,施工单位会加以辨别并区分对待吗?谢谢!
车库顶板厚25cm..后浇带处在次梁上,次梁是400*650的..现在该怎么处理?图纸上的意思是在腰上增加加强筋..但加强筋的大小以及间距没给说明..也不知道怎么加...谁知道这时该怎么处理??梁上的配筋怎么弄??
本帖最后由 无间道 于 2013-8-5 14:08 编辑 当建筑结构的平面尺寸超过混凝土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混凝土规范第9.1.1 条)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的方法来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一般地上结构由于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伸缩缝最大间距不宜超过混凝土规范限值过多,同时应注意加强屋面保温隔热,采用可靠的、高效的外墙外保温,并适当提高外纵墙、山墙、屋面等重要部位的纵向钢筋配筋率。
各位好,求教了! 承台地梁基础,地梁上设有后浇带,按照设计要求后浇筑,但是,地梁上设计有基础墙,基础墙怎么办呢?是在后浇带上放置过梁,再砌筑?需要不需要在墙体上留置通缝,便于基础变形?还有没有其他好办法?谢谢了,急用!
人工挖孔桩在后浇带中,后浇带中的受力钢筋应该如何布置呢?遇到桩了是截断,还是绕过桩,还是截断后在桩周围布置相应的加强筋,还是在桩的相应位置植筋后再与受力钢筋搭接?
看11G101-1图集中给出的后浇带钢筋连接做法,都是按搭接来的。现场看的却有不少是焊接接头。为什么图集中不给焊接的做法?难道只能用搭接?
本帖最后由 csccbjs 于 2015-4-3 12:18 编辑 底板后浇带遇梁处为什么还降低呢
本帖最后由 ahong007007 于 2015-1-6 09:43 编辑 怎么现在发贴内容多了都得版主审核,版主去哪了有些兄弟说的对,哥的电动车没电啦,先找地充电。刚好上下班的里程,再进城去北二环,没有这个能力。那位朋友说了,怎么不打车去啊,列位,现在北京的公交地铁刚涨价,还有转车,哥中午还得吃饭,当然是电动车自在啊,至于打车,哥没钱更怕堵车。至于有什么不测,请记住哥,哥不是传说。
地梁后浇带什么时候浇筑?我们图纸设计上面写了地下室后浇带须在顶板砼浇筑30天后补浇,主体后浇带60天后浇筑;但是没写基础地梁的,那地梁后浇带什么时候浇筑?有没哪本规范上面写了的。
市电电压的频率为50Hz,它会以电磁波的辐射形式,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干扰,我们把这种干扰称之为工频干扰。 工频干扰会对电气设备和电子设备造成干扰,导致设备运行异常。 抑制的关键是搞清楚噪声传递方式,是空间辐射还是传导。如果50Hz噪声是空间辐射进入的,说明设计存在高阻抗输入点,降低阻抗可能会解决问题;如果是传导,需要切断传导途径。比如从电源耦合进入的,可以对电源进行二次变换等等。如果信号频段和工频不一致,可以滤波,采用陷波滤波器,或者软件滤波等等。当然在抑制不了的时候还可以采取适应的方案,就是让设备适应工频噪声,如比例双积分的ADC可以控制积分时间为50Hz整周期等等。总的来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泛泛而谈意义不大。
在11G101-1图集中关于后浇带的7.2.2条第3款中“当后浇带区域留筋方式与后浇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一致时,………",留筋方式1G101-1图集中有两种:贯通留筋和100%搭接留筋,说其与而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一致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边缘计算是一种通过在网络边缘(更靠近数据源)执行数据来改善基于云的计算系统中数据处理的方法。使用边缘计算技术有很多好处,例如: 协助应对延迟挑战。 使带宽密集型内容更接近用户。 帮助启用将来的网络基础结构。 通过某些类型的网络基础架构,过去可以在云核心执行的许多电源处理(例如,分析数据)现在都可以实现。 不再需要将来自IoT传感器和控制器(例如协作机器人,智能车辆,智能产业等)的所有信息直接发送到云中。将大量数据发送到遍布全球的服务器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这些边缘计算设备可以分析,缓冲和缓存所有这些数据。 在未来几年内,云的功能可能会被边缘所取代。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目前正在实施的一些不同的边缘计算技术,以帮助促进和管理IoT和5G使用的预期增长。 边缘计算技术 有许多原因说明组织为什么可能开始在其网络基础结构中